《靈峰宗論》最快更新 [aishu55.cc]
《靈峰宗論》導讀。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44面。
我們這次的《靈峰宗論》基本上是分五科,這五科就是發心、正見、持戒、止觀跟淨土。那麼這五科我們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屬於根本法門,這個根本法門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就是依止一念的信心,我們相信生死流轉是痛苦的,相信涅槃寂靜是安樂的;由這個信心發動了我們一個願力,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生起一種要成就佛道的願力;由這個願力的支援,我們進一步地學習佛法,明白生命的真實相,知道這一切法都是因緣生,不管生死的流轉、不管涅槃的寂靜都是如夢如幻的,從清淨心的本性上觀察都是畢竟空的,這個時候我們從一種信心願力就生起了一種光明的智慧。
發菩提心跟正知見就是根本法門,就像一棵樹的樹幹一樣。那麼有了樹幹是不夠的,進一步要生起枝末的法門,從樹幹生起枝葉花果,就是從你的根本的發心跟正見當中,生起一種實踐的行動。第一個行動就是持戒,這就是整個枝末法門的一個基礎。基本上蕅益大師在發明持戒有兩個部分,第一個讚歎持戒的功德,第二個說明持戒的方法,這兩個部分。現在我們看第二科,就是別明的第二科,把持戒的功德,這個持戒在我們修行當中的一個重要性,作一個說明。先把論文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二)四不壞信,尤從戒始。蓋昏途寶炬,示人以何路可行,何路不可行;何路超生脫死,何路墮坑落塹。凡發心起行,親師取友,擇法眼目,看教指歸,工夫要訣,鉅細精粗,無不從學戒而辨。故從上佛祖,雖教觀有偏圓權實,種種不同,未有不以戒為初基。以戒辨邪正者,清淨明誨的是樂邦左券,此信不可壞也!
我們分成三段來說明,第一段是總標,
一、總標持戒的功德
四不壞性,尤從戒始。
這個“四”指的是佛、法、僧、戒,就是三寶的功德跟戒的功德。初果以上的聖人對於佛法僧戒生起了堅定不可破壞的信心,所以一個初果的聖人他能夠把他身上僅有一碗飯佈施給三寶,他寧可自己餓死,他知道三寶是廣大的功德。一個初果的聖人他法爾不會犯戒,這是道共戒。所以初果聖人他的內心當中生起四種不可破壞的信心,這四個信心“尤從戒始”,是以戒作基礎。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三寶的功德其實根本還是法的功德,就是涅槃的功德,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涅槃的功德,是九界眾生、十法界眾生、包括佛的一個歸依處。但是這種無相的境界我們不是能夠馬上能夠悟入,所以剛開始一定是以戒作基礎。換句話說,我們一定是從有相而悟入無相,你剛開始一定先從身口二業的正確的操作慢慢再趨向於無相的涅槃,從有相而步入無相,從有相的持戒進入到無相的涅槃。所以說這個四不壞信生起的次第,尤從戒始。這個觀念,蕅益大師把戒是生起三寶功德的基礎,把這個思想再開展出來:
蓋昏途寶炬,示人於何路可行,何路不可行;何路超生脫死,何路墮坑落塹。
這個“昏途”就是在一個黑暗的道路當中沒有光明的照射,比喻我們一個三界的眾生道眼未開,我們不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當中我們需要一個“寶炬”,戒的光明的指導就是寶炬,透過這個寶炬的引導,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情況是會超生脫死、什麼情況是墮落到三惡道去。
在律上,把戒法安立了一個專有的名詞,叫作“聖法”。
這個聖法的意思,靈芝律師作了一個解釋說:言戒法者,語法而談,不局凡聖。戒法“不局凡聖”,不是說聖人才能夠受戒,凡夫可以受戒,聖人也可以受戒。它為什麼叫聖法呢?它的重點就是說——“直明此法必能軌成出離之道”。因為佛陀所說的戒法,能夠“軌成出離之道”,它能夠有一種正確的軌範引導我們趨向於聖道,它有這種功能。比如說我們今天從這個地方到臺北,只要我們遵循高速公路,只要我們能夠上得了高速公路,我們遵循高速公路的指導就能夠直接到達臺北。戒法亦復如是,它能夠軌成出離之道,它這個軌範能夠引導我們趨向於出離的聖道。
我們平常修行,我們也會有一些經驗,就是說我們依止聖人的教誨,我們這一念散亂的心去觀察真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我們這念有所得的心依止這個聖言量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