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曾有幾個醫學博士做實驗,他找一個人做為實驗物件,這個人的腦細胞由儀器來控制,他叫這個人修慈悲觀,剛開始修時,慈悲觀在他心中比較生疏,這些腦細胞的活動比較少,但經過每天一次一次不斷的修習,他的腦細胞結構起了變化,他思惟慈悲的細胞功能不斷的擴大,到最後他熟練慈悲觀後,他的腦細胞結構竟完全改變了,修習慈悲觀的腦細胞功能增加了很多。
所以心法主導色法,這是修行人永遠要了知的真理。有些在家人有煩惱,為什麼不能克服呢?因他認為自己身體有這個結構,所以就有這個煩惱,當然他也就不可能改變煩惱。但佛法不同意這種說法,佛法認為是因為自己的心有這種功能,所以你召感這個果報。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起初要改變自心,心念若改變,業力也隨之改變,業力若改變,果報也就改變。所以這裡說明了我們修出離心應該要在心地上下功夫。
第三十二章我空怖滅
佛言:人從愛慾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這段經文說明不修出離心的過失。若不修出離心,只是積集善業,則內心對人事的愛慾就不能調伏,或是愛財、愛色、愛名。若有愛慾心,雖然有時會滿足愛慾,滿足時會產生樂受,但樂受也是無常,剎那剎那消逝後,內心會產生一種憂愁的功能,會有憂愁的感覺。憂愁嚴重時就變成恐怖,心中不安寧。所以修出離心以調伏愛慾,不要說這有來生的功德,今生就能消除憂愁恐怖。
初學者與老參的心態不同,初學者剛來到道場,他雖努力的修福及拜佛,但他身心世界有一種憂愁感,悶悶不樂,這就是他心中還有慾望,他雖然加以調伏壓抑,但慾望的功能所釋放出來的就是憂愁。只要他能不放棄努力,安住於三寶上用功,三寶是大光明功德寶藏,有求必應,經過佛法戒定慧的熏習,就能調伏心中的煩惱,這時他心情特別開朗,憂愁也就消失了。
世間人總是覺得心中若沒有慾望,人生就沒有快樂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若沒有慾望,心情才是真正的快樂,若有慾望則憂愁恐怖。這段經文說明了愛慾產生憂愁,憂產生怖,這是說明它的過失。
如何對治愛慾呢?以下一章說明對治的方法。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
佛陀開示說,修學聖道猶如一個人與萬人作戰,這一個人是指戒定慧,萬人是指無明妄想。初修學聖道的人,戒定慧力量薄弱,而妄想有無量之多,譬如今天打的妄想與昨日不同,明天打的妄想與今天又不同,所以妄想是無窮盡之多,但所修的戒定慧有特定法門,所以數量少。
戒定慧如何修行呢?
掛鎧出門的鎧是指持戒,剛開始與煩惱作戰,自己要有戒法的保護,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心中要有防非止惡的力量來保護自己,避免累積罪業。其次要修禪定,持戒後內心要有禪定力,心中有唸佛或持咒的法寶,透過專注的力量,加強心中的念力,面對妄想煩惱能無所畏懼。
以上戒與定是前方便,主要的修學是修智慧的方便力,如有四念處的智慧——不淨、苦、無常、無我的觀照,如是與煩惱作戰時有智慧方便力,才能得勝而還,以上是譬喻的說明。
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除眾魔,而得道果。
佛陀開示說,我們修習戒定慧,剛開始持戒時要堅持其心,這是修信心。我們相信善業決定召感安樂果報,罪業決定召感痛苦果報,對這真理深信不疑,這是深信業果的道理。其次要修禪定,精進勇銳,不畏前境。自己要修專注力、相續力,加強心中的寂靜力量。最後破滅眾魔,在寂靜心中生起觀照力,觀照不淨、苦、無常、無我。偶爾從假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