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流水席風波(1 / 1)

這個問題,直接將王欣問懵了。 流水席這個名頭,最早起源於一座寺廟。 每年的三月三,寺廟都要照例舉辦廟會。 彼時山陰道上,人來人往,喧鬧異常。 寺院為了顯示佛門慈悲,廟會這天進香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舍一頓齋飯。 一開始,是讓領到齋飯的人在寺院內隨意找地方吃,亂哄哄的,沒有頭緒,顯得十分雜亂,還不衛生。 後來有僧人想了一個辦法,沿山形,借山泉流水之勢,修了一條石砌的水平渠,一直修到寺院外的空地上,在空地上壘了一排的石桌,讓人們在這裡吃飯。 僧廚們做好了飯菜,放在木質的條盤裡,漂在水渠上。 條盤順著水勢,緩緩漂流,飄到吃飯的石桌那裡。 前來進香的人,按前後順序,每人端一個條盤的飯菜來吃。 這樣有條不紊,人們隨來隨食,既方便又新奇。 寺院主持還給它起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借流水上席,就叫流水席吧。” 後來許多人家發現了這樣擺席的便利處,家中有了喜慶之事,便往往擺一天或三天的流水席。 只是並不是所有人家都有條件修水渠,但宴席上菜品流水似的上,供客人隨到隨食這種便利的習俗卻一直沿用了下來。 久而久之, 流水席這個名頭,沿用到現在,並不僅僅說席上有流水才叫流水席,就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 更多的涵義,是形容吃席的人隨到隨上桌,像流水一樣來去不停。 龍鳳胎睜著黑白分明的大眼睛,聽小嬸嬸講了這個典故。 心裡十分不服氣,沒有流水的席,還能叫流水席嗎? 要知道,他們早上知道要擺流水席,可是期盼了好久呢。 王欣看著兩個小傢伙蔫耷下來的神情,答應回到京城以前,領他們見識一下他們期盼的真正意義上的流水席。 龍鳳胎這才悶悶不樂的離開,去找小歌兒了。 但小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 王欣回了一趟院子,再出來時,就發現龍鳳胎被小歌兒拉著,與她那幫小夥伴兒玩到了一起。 龍鳳胎在宮裡時,就沒有適齡的玩伴,在東宮的時間最多。 偶爾逢年過節時,太女母親帶著他們去護國公府玩,但府裡也沒有與他們年紀相近的表姐弟們。 現在見小歌兒被二三十個小蘿蔔頭圍著,嘰嘰喳喳地七嘴八舌說話,都覺十分新奇。 因著是流水席,就沒有固定的席位,反正每個桌上的菜都差不多。 村子裡的小小子小丫頭們,平日裡坐席都是跟著父母坐的。 但今兒,一來他們與小歌兒分開久了,十分不想與她分開坐;二來每桌上的菜品都大差不差,還是一少就有人補上,管夠管飽;三來村裡人也想借孩子與王欣姐弟拉近關係,如有誰家孩子被這三姐弟看中,帶在身邊,那不是打著燈籠都難找的好事兒麼? 所以都有意放縱。 漸漸地,先是那些稍大點的六七歲的小孩子,拉著打獵回來的小歌兒,單獨坐了一桌。 這讓那些稍小些的孩子看得眼熱,不多久也蹭過來,佔據了他們相鄰的一張桌子。 於是,那些與小歌兒一般大小的小屁孩兒,也不甘示弱,在小歌兒所在桌子的相鄰的另一頭,也霸佔了一張席面。 一幫小孩子一邊吵吵鬧鬧,一邊還不忘用紅燒肉把腮幫子吃得鼓鼓囊囊的。 從整個流水席來看,倒數他們這三桌最熱鬧。 小歌兒在京裡是見過大世面的,知道宴席上不可無酒,看到周圍大人們桌上觥籌交錯,唯有他們這三桌上沒酒,不由心癢。 她們還是小孩子,姐姐哥哥肯定不讓他們喝酒,就是抬出龍鳳胎也不行。 她眼珠子一轉,拉過剛在他們這桌加菜的侍衛,甜甜地一笑,道:“侍衛大哥,麻煩你去給我姐姐說一聲,我這邊還想要三大壺蜜水兒。” 山村的孩子平日裡連糖水都喝得少,何況是稀缺的蜜水了。 小孩子本就不懂得掩飾情緒,聽小歌兒這樣說,不由拍手歡呼雀躍。 那侍衛雖不是常在鳳凌跟前侍候,卻也是個有眼色得用的,不然也不可能被鳳凌帶到長壽村。 這時見主子未來王妃的妹妹有要求,痛快地答應一聲,就要轉身去稟報。 卻不想,旁邊席位上歪身子坐著的一個邋遢漢子冷不丁的發聲了:“兄弟,勞煩兄弟問一問,王小神醫既發善心,不若發大發些,縣裡人家一般擺流水席都擺三天,王小神醫席面如此豐盛,不若也擺三天,讓我們鄉鄰都沾沾光,傳出去大家面子上也好看,如何?” 他的聲音夾雜在旁邊小孩子們的吵鬧聲中,本來不響。 奈何剛剛小孩子們歡呼聲剛停,他的話語又長,這就清楚地傳到了旁邊幾桌人的耳朵裡。 聽到的人都用異樣的眼神看著他。 村長張全福不在這裡,但他弟弟張全貴在呀,聽到這話,一下子變了臉色。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