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而同當地群眾的經濟政治要求相脫離,不能取得他們的全力支援;那末,要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並且在戰爭中不斷得到發展壯大,是不可能做到的。不久,毛澤東在總結華北游擊戰爭和根據地的關係時指出:“游擊戰爭的根據地是什麼呢?它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儲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沒有這種戰略基地,一切戰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的的實現就失掉了依託。無後方作戰,本來是敵後游擊戰爭的特點,因為它是同國家的總後方脫離的。然而,沒有根據地,游擊戰爭是不能夠長期地生存和發展的,這種根據地也就是游擊戰爭的後方。”(47)
毛澤東的反覆闡明和耐心說服,使許多幹部加深了把游擊戰爭提高到戰略高度和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重要性的認識。聶榮臻在回憶錄中寫道:“受命之際,讀到毛澤東同志的這些電報,感到很重要,很親切,特別是對深入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堅持長期抗戰的思想,更為明確了。同時也覺得,他的這些電報,對洛川會議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堅定不移的,唯恐在行動中由於思想不統一而出現偏差。”(48)
毛澤東在戰略方針的重大決策一旦作出後,確實是堅定不移的,不會因某些一時或區域性的因素而輕易改變這種決心。同時,他又密切注意研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