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部分(3 / 4)

小說:大秦帝國 作者:冬兒

也。所謂易斷者,先伐楚,一戰安天下;先伐齊,兩戰安天下。此中利弊,不難權衡也。”

大殿中一片肅靜,李信等大將沒有再度堅持己見而盤詰反駁,其餘大臣將軍們則將目光聚集在了李斯身上。這種狀態,相當於大臣將軍們事實上認可了尉繚對難易之說的評判,只等李斯是否歧見,而後便是秦王的最後決斷了。

“攻楚為先,臣亦贊同。”李斯兼掌朝會議程,一直站在王臺左下一方比王臺稍低比群臣座案區稍高的司儀臺上,空闊孤立,整個大殿都看得很清楚,略帶楚語的話音也分外清晰,“楚齊先後,不僅是難易之辨,而且是治情之辨。秦統天下,志在使中國劃一而治。而中國之廣袤難治,泰半在南疆之地。南疆不治,中國不治。夫南疆者,淮水之南一,江水之南二,五嶺之南三,海天之南四。層層南進,萬里之遙也。更兼山川險峻,阻隔重重,進軍既難,劃一而治猶難。故此,先下楚地之好處,非但在先攻堅而弱者自破,更在為有效治民爭得先機。如此,最後滅齊之日,楚國大局已經安定,天下劃一則大有可為也!李斯不諳軍事方略,唯以政治補充。此,李斯贊同先下楚國之意也。”

大殿更安靜了,這是一種蘊含著意外與驚訝的默然。誰都知道,李斯是楚國上蔡人,對楚國所知之深自然遠過秦國群臣。然,李斯之論卻不就楚論楚,而是提出了一個秦國大臣將軍們從來沒有想過,至少沒有自覺想過的大論題:楚國治情對一統天下具有獨特的意義,而這種獨特意義,要靠軍爭大略去實現。對於尚武善戰而思慮戰事多從戰場本身出發的秦國文武,這無疑是一個被長期忽視的視角。舉殿若有所思之時,大臣們都看到,秦王嬴政已經在輕輕點頭了。

“長史之言,未免誇大治楚之難!”一片靜默之中,又是李信站起來高聲道,“楚國固然廣袤,然其風華富庶之地始終在江淮之間。數十年間,楚國都城由郢壽北遷陳城,又由陳城南遷郢壽。楚國之民眾、財富、軍力,俱只在江北淮南之間。所謂江南,所謂嶺南,盡皆荒僻不毛之地;南楚百越部族零散山居,各守城邑,全無聚集大軍之力。我軍但下江淮之間,號令所指,莫不為治!何有‘劃一而治猶難’一說?”

“號令所指,莫不為治。說得好!”老懞武奮然拍案。

大臣將軍們卻再沒有一個人呼應了。畢竟,李斯沒有直接涉及軍兵方略,至於楚國治情究竟如何,則不好貿然評判。李信激昂反駁,可能是對楚國知之甚多,而其他人則未必如此了。更有諸多大臣將軍認同李斯所言,對老將軍蒙武的讚歎自然不會做任何附和。一時肅靜,丞相王綰離座道:“老臣以為,齊楚先後之爭,業已說得清楚。相關治情評判,宜下楚之後從容計較,此時不宜虛空論爭。敢請君上,當斷則斷。”

“丞相言之有理。”

秦王嬴政一拍王案,目光巡視大殿道,“齊楚先後,不必再論。先齊固然容易,先楚更利大局。本王決斷:先下楚國。明日朝會,議決對楚進兵方略。”

晚湯後,秦王嬴政吩咐蒙毅召李信入宮,隨即與李斯出了書房。

澄澈秋月之下,輕舟漂盪在水面之上。看著意氣風發的李信,秦王嬴政再次褒獎了李信追擊燕國殘部併除卻太子丹的軍功,末了,嬴政申明召見之意:就對楚戰事,想在朝會議決之前先聽聽李信的進兵方略。旁邊李斯一時頗感疑惑,如此大事,不先行徵詢王翦蒙恬兩位上將軍,如何先召李信會議?秦王縱然激賞李信,此舉似乎也有失妥當。然則,一想到秦王去歲對王賁的獨到選擇,李斯終於定下了心思,只在書案埋頭錄寫了。

獲此殊榮,李信大為感奮,不假思索慷慨直陳道:“滅楚方略,盡在八字:遮絕江淮,攻取淮北。如此楚國可一戰而下!”其快捷自信,顯然是久有思索成算在胸。秦王道:“如此方略需兵力幾何?”李通道:“二十萬!”秦王道:“如何進兵?”李信指點著攤開在大案上的地圖道:“下楚之要,在江北淮北兩地。末將所言二十萬,是決戰主力大軍。全域性方略尚需兩支偏師:其一,陸路偏師插入淮南,遮絕楚國王室渡江逃亡嶺南之路!其二,水軍偏師從巴蜀東下,佔據彝陵要塞,遮絕楚國王室逃往荊楚故地之路。與此同時,我主力大軍直下淮水楚都,決戰楚軍必當勢如破竹!如此進兵,主力大軍二十萬足矣。”

“好!將軍雄風也!”

秦王嬴政的炯炯目光一直隨著李信的指點在地圖上移動,聽李信說罷,不禁拍案讚歎一句。見李斯蒙毅沒有說話,嬴政笑問道:“兩位以為如何啊?”蒙毅素有壯勇之心,當即一拱手道:“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