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部分(2 / 4)

小說:大秦帝國 作者:冬兒

然也迅速做好了戰前準備。

趙軍雖曾在長平山地戰遭遇慘敗,但畢竟是戰國之世的強兵尚武之邦,且三勝秦軍全是山地戰,故趙軍將士絕非山東其餘五國那般畏秦怯戰。井陘山幕府會商完畢,李牧立即部署了趙軍防守戰法:全軍分為四大營壘,相互策應,做堅壁攻防戰。

李牧的四大營壘是:前出井陘關的兩翼山嶺各駐一營。此兩營的軍馬構成相同:以邊軍騎士為主力,輔以南下抗秦後歸屬李牧的腹地趙軍之步兵,以為防禦屏障。左營由司馬尚統率,邊軍騎士三萬,步兵弓弩手兩萬。右營由大將趙蔥統率,邊軍騎士三萬,步兵弓弩手兩萬。這其中的六萬邊軍騎士,是李牧最為精銳的十萬飛騎的主力,此時派為山地防守,形勢使然迫不得已也。原因在於,邊軍騎士善騎善射,山地防禦戰沒有了飛騎馳騁之戰場,只能最充分發揮邊軍騎士善射之長,與步軍弓弩營結合為壁壘,將關外兩山變成箭雨覆蓋的死亡谷。李牧下令軍器營,將弓弩長箭大量囤積到兩翼山地的石洞,並加緊趕製連發遠射的大型弩弓與能夠洞穿盾牌雲車的大箭。同時,李牧還下令在左右兩山各建一座制箭坊,隨時趕製並修葺弓箭。各式弓箭之外,李牧又徵發當地民力三萬人,採伐大樹鋸作滾木,鑿制山石打磨為兩種石制兵器——可單人搬動的尖角礌石、可數人合力推動的碾壓石磙,於兩山囤積儘可能多的巨石圓木。如是不到一月,左右兩山構築成井陘關前兩面鐵壁,與井陘關形成一個面西張口的鐵口袋,只要秦軍攻進關前一里之地,便得陷入兩山夾擊。

正面井陘關,駐紮李牧親自率領的混編大軍八萬。這八萬大軍中,有李牧邊軍飛騎四萬,有腹地步軍四萬。李牧將八萬人馬分作十營依次駐紮,每營八千士卒,營地相隔兩裡,迭次向後延伸,縱深直達關後開闊地帶。李牧對守關十營的軍令是:每兩營為一個防守輪次,前營作戰,後營輸送軍食兵器並相機策應;三日一輪換,務求士氣旺盛精力充盈。趙軍的防守器械大多集中於守關十營,關城之上處處機關,關下道邊佈滿路障陷坑以及順手可用的投擲兵器。較之長平大戰的廉頗堅壁,井陘關壁壘更見森嚴。

關後開闊地,駐紮輜重營兩萬兵馬並十多萬車馬民伕。這是趙軍的後援命脈,李牧分外上心。長平大戰趙軍被圍於重山谷地,趙軍最為要害的錯失,便是趙括被白起秦軍掐斷了糧道。李牧精通戰陣,對此慘烈教訓自是銘刻心頭。目下,郭開趙遷對李牧抗秦不置可否,各郡縣根本沒有接到向大軍輸送糧草的命令。也就是說,李牧大軍所需要的舉國後援,絲毫沒有動靜,一切都得自己籌劃。若不是與龐煖達成了秘密盟約,李牧很可能對這種戰外政局有些無所措手足。如今大事兩分,李牧心下底定,也不向邯鄲廟堂作任何稟報,便派出幾路特使趕赴鄰近郡縣,以大將軍令大舉徵發輸送糧草。其時,郭開趙遷也沒有明令禁止郡縣輸送糧草,或者說,郭開趙遷也不敢公然禁運糧草。趙國久經戰事,各郡縣久有依軍令輸送糧草的傳統,如今一得大將軍令立即全力輸送,甚或多有民眾以縣為制組成義工營開赴井陘山。一時間,糧草民力源源不絕聚來。

當此國亂國難同時俱發的非常之期非常之戰,李牧將自己的中軍幕府與親自統率的一萬最精銳飛騎,紮在了輜重營與守關十營之間。李牧之所以親自坐鎮後方,一則因為糧草是全軍命脈,二則因為關後通道可隨時策應龐煖並聯絡南北諸軍。李牧很清楚,只要趙國朝局大勢不陷入絕境,井陘山戰場不用他親臨也能扛住秦軍攻勢。目下趙國之要害,與其說在井陘山戰場,毋寧說在邯鄲廟堂,在趙國本土大勢。唯其如此,李牧決意,秦軍第一場猛攻他要親自掌控反擊,若趙軍防守之法經得起秦軍錘打,他便要將重心放到策應龐煖舉事上了。

包圍井陘山的第五日,秦軍開始了第一次猛攻。

井陘山之險要,不在井陘關,而在其關下的井陘山通道。後世名士李左車雲:“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其實地形勢與秦之函谷關相類,一條長長的峽谷,一座夾在兩山的關城。形勢狹窄險要,根本不可能展開大軍。

王翦親臨前軍,在井陘口右側的高地登上了幾乎與井陘山等高的斥候雲車。今日率軍攻關的是章邯,其大纛司令雲車巍巍然矗在谷地大軍之中。王翦在斥候雲車鳥瞰,關城谷地之情勢一目瞭然。遙望井陘關外兩側山地,左山頂峰隱隱有旗幟飄動,然又與山地林木的隱兵地帶相距甚遠,顯然不會是臨陣大將的司令臺所在。驀然之間,王翦確信,那定然是李牧所在無疑!自來統率大軍出戰,名將極少如尋常將領那般親臨前軍衝鋒陷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