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役」的序幕。
一、「遼瀋戰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五十二天,*東北野戰軍在*、羅榮桓率領下,先攻下錦州,繼取長春、瀋陽及營口,共殲國軍四十七萬。國軍關外精銳廖耀湘部全軍被殲,僅司令衛立煌乘飛機逃出,*宣告東北全境解放,國*力消長驟起變化。史載,東北敗後,國軍總兵力急下降至二百九十萬,而*則躍升至三百萬。又,自這一年11月起,*把解放軍統一整編,成立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四個野戰軍。1949年初改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以彭德懷、劉伯承與*、陳毅、*與羅榮桓為司令及政委。
二、「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歷時六十五天,共殲國軍五十五萬五千人。此役以劉伯承、*、陳毅、慄裕、譚震林組成軍前委,統籌華東、中原兩支野戰軍,最關鍵是攻取徐州,國軍將領黃百韜戰敗後自殺、*先俘黃維,再俘副司令杜聿明。另外,劉峙與胡璉則逃脫。*至此控制長江以北。
三、「平津戰役」(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歷時五十六天,殲滅和改編國軍五十二萬人。這一役是東北野戰軍奉命入關,南下作戰。其經過是,困張家口至塘沽長達八百里的國軍重要據點,圍而不攻。1949年1月15日先佔天津;31日,降傅作義,取北平。
於是,經此三役,長江以北盡歸*。國共雙方軍力差距擴大,*近四百萬,國軍減少至一百五十萬。此際國民黨退敗中再起內鬥,蔣介石下野安排遁臺灣,李宗仁接位與*和談。由2月至4月,決議達成,又拒簽署。毛澤東與朱德遂於4月21日釋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至此,內戰進入第三階段,大致由1949年4月至1950年5月,國共雙方陳兵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最後決戰。接著百萬雄師南渡,勢如破竹。
在這階段,*4月23日雖佔取南京,但,國民黨已先遷都至廣州,繼遷都重慶、續遷成都;*24 日北取太原;5月,西取西安;又南取杭州、武漢三鎮、南昌、上海;6月取崇明島,繼從美軍收回青島;8月長沙,福州;9月綏遠、新疆解放;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4日廣州解放;11月貴陽、桂林、重慶解放;12月7日國民黨宣佈國民政府遷臺北;同月昆明、康定、成都先後解放。至1950年4月,海南島全解放。這就是史學上*「解放全國」鞏固期。隨因美國再度插手,並派遣第七軍艦巡戈於臺灣海峽,這場「解放全國」內戰至此受到第三者阻礙。
所以,從理論講,國共兩黨這場決戰,依然算是功虧一簣。*雖從此統治中國大陸,但國民黨卻尚能偏處臺灣。至今臺灣仍是中國一個省,國民政府尚在臺北延續。過去雙方軍事上的較量,無疑曾是當年勝負關鍵。尤應指出,還有其它原因。又經濟的崩潰,是最為突出的。
第4章,第8節:金圓化紙,江山變紅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4章,第8節:金圓化紙,江山變紅
第4章,第8節:
金圓化紙,江山變紅
中國人對歷代政治興亡,有句老話:「得民者昌,失民者亡。」幾千年來,歷史彷佛都曾如此。足見,天下得失,政權盛衰,也不全因武力。國共輸贏亦算一例。
當雙方內戰進到接近最後期,國民黨之所以如此迅速崩潰,主要還因為是失去大陸民心。而導致這一結果的最大關鍵,是因為經濟的失控,是因為金圓卷貶值。這全是由於掌權者的失策與*造成。這又歸因於決策者的私心和短視所致。當年國共之爭,在一定程度上,亦作富貧之鬥。在任何的國家社會,貧富難免走向對立。但,最終左右勝負的卻往往是中間多數。那是愛沉默、不欲惹事的多數,亦是尚能活、得過且過的多數。所以,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也因為以上的原因,社會的秩序和運作得以依然繼續,維持著某類生活形態的平衡。只是,當這批人忽逢劇變,失去所傍,無以為生,就會隨流倒向加入另外一邊。這樣,社會立時起變化,較量隨顯出勝負。當年金圓卷的迅速貶值使中間大多數人民破產,貧者忽暴增,富者更殊少,這一整體變化頓使國民黨的失敗成必然的趨勢。
中國現代革命時期,多著眼於軍事較量,爭雄角逐,養兵為最。軍閥時,固然如此;國共間,情形相似。也許唯一不同就是,據說,*紅軍曾經亦農亦兵。這不單隻因而與民打成一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徵糧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