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協作不力,轉勝為敗。最大的關鍵是日軍佔了臘戍,切斷遠征軍的後方,大部隨英軍向西撤。這就發生了兵敗野人山那一場慘劇。緬甸野人山原稱克欽山,在鄰近印度邊界的西北,實是千里無人原始森林。遠征軍進山後,糧缺彈盡,飢寒交迫,另加毒瘴猛獸,士兵大量死亡。浩浩蕩蕩的十萬遠征軍,在交戰轉移中折損六萬。其中曾率領打嬴兩次大捷的兩名師長,載安瀾殉國,齊學啟被捕。又於載安瀾死後,下屬帶骨灰歸國。政府曾為他舉葬禮,各界名流均往弔唁,連那時身處延安的毛澤東都曾送輓聯致哀。但被捕的齊學啟則遭日軍囚仰光。有關他的不幸,曾說及汪精衛派人往勸降,但他不為所動,至1945年3月13日死獄中。
根據史家記述,當年只部份遠征軍,如第90師、第96師、第200師、新28師、新29師的殘餘部隊成功撤回中國雲南,又後路被切的其它部隊則透過胡康河谷進入印度,主要有新編38師,合約三萬,留在印度。其後在那裡接受美國將軍史迪威重編集訓,配備新式裝備,又其後中國再透過空運又遣三萬士兵,加大這支隊伍。直到1943年年底時,中、英、美三國決定要反攻緬甸,才又投入戰鬥。所以,從1942年5月以後,至1944年1月左右,日軍不但全佔緬甸,而且佔有了東南亞。那時滇緬公路基本半被日佔。又1944年反攻雖開始,前後戰鬥一年,至1945年1月,緬北才告克復,最後奪回臘戍。這樣盟軍才控制了北部,滇緬公路重獲開通使用。亦可以這樣說,中國所謂遣軍保護滇緬公路,前後三年,然後成功。又那時候日軍在太平洋戰爭已是節節敗退,二次世界大戰也近尾聲。
因此,若然以此為據,所謂打通滇緬公路確保西南後方外援,完全僅是空談。反而,在那階段,倒是日軍,為了確保其軍力的優勢,要與中國東北連線起來,從而發動最後一場八個月攻戰,曾使中國境內國軍出現大挫敗。由1944年4月至12月底,日軍自北向南斜下至貴州,敗國軍於河南、湖南、部份福建、廣東、廣西、部份貴州,最後把交通線貫連線通緬甸。這一仗國軍折兵達五十萬。
至於盟軍在緬甸的反攻戰爭,約起於1944年1月,盟軍分三路進軍。美軍從東南亞推進,英軍從印度入,中國自雲南下。這回,中國方面由何應欽擔當總司令,後改由衛立煌替代,發兵達十六萬人。共節制兩大集團軍,第十一集團軍由宋希濂率領,第二十集團軍由霍揆彰率領,共十四個師。另外還有六萬兵由印度隨英軍入。戰鬥達一年才收復了緬甸北部。至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部隊才與中國遠征部隊在中緬邊界芒友第一次會師。3月,揮軍南下收復臘戍。這才真正把滇緬公路在兩國間再打通。其後,遠征軍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終止。
與此同時,日軍因在菲律賓的失敗,從而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盟軍在緬甸的戰事全部結束。這一役反攻,歷時一年半,合共殲滅日軍四萬八千餘人。
又據戰後釋出材料,中國的遠征軍,前後發兵兩次,共計合三十萬。戰鬥傷亡總數六萬多人,另五萬多人撤退中失縱,因此,損員達十多萬。又盟軍亦死二萬人。
另外,中國遠征軍於戰事完結後曾全部返雲南。近世常傳國軍有殘部留緬甸,在金三角地帶種賣毒品維生。其實,那些國軍餘部,是大陸解放時,由湖南經雲南退往緬甸。原是第八軍長李彌所率部隊。曾於1948年改編為第十三兵團,又1950年戰敗後由雲南入緬甸。至1954年底,李彌殘部多數陸續撤往臺灣。但有一部份繼續留下。 。。
第4章,第3節:西南西北,國共後方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4章,第3節:西南西北,國共後方
第4章,第3節:
西南西北,國共後方
中國抗日期間,有兩個大後方。一在四川重慶,一在陝西延安。這正如抗日戰爭的中國戰場也是分為兩個。一個叫作正面(中日)戰場,另一叫作遊擊(敵後)戰場。並分別由重慶國民政府,或是延安*中央指揮。重慶政府是南京國民政府的遷都,基本由國民黨操縱,並以蔣介石為領導;延安*中央是瑞金政府的西移,是以毛澤東為核心。因此,在重慶後方是,以依循孫中山倡導的三*義作為其施政綱領,總體地說,是欲把中國帶進一個資本主義體制的社會。而又另一方面,在延安後方是,共產黨以遵從馬列主義為主導試圖走社會改革道路,企望使中國成為一個實行共產主義的國家。所以,兩者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