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3 / 4)

從戰勝日本這方面來講,主要是因保土的同盟國打敗侵略的軸心國,加上美國向日本投了原子彈,日本在亞洲範圍內投降。包括中國在內,戰爭就此結束。這不全算中國在軍事上打敗日本,也不是國共任何一方帶出了奇蹟。中肯地講,應該是全中國人民投進國共陣營在不同的崗位發揮過作用,在不同的時刻作出過努力。因此,勝利是大家的。既然國家興亡,人人有責;於是抗日勝利,人人有份。這一點是沒有人會有異議的。但成果是不是大家一齊分享?結論就完全不一致。譬如,用傳統的講法,日本投降之後,今後江山歸誰?又或,用現代的述詞,由誰治理中國?至少,在能夠舉足輕重的政治團體之中,國共算是兩個不同黨派不同陣營兩支對立力量,堪稱旗鼓相當,勢均力敵。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就成為當時的急務。

標榜奉行「三*義」的國民黨容不下另外一個黨,反而亮出「馬列旗幟」的共產黨卻主張組聯合政府。美國插手,居中調停。*同意,參加談判。蔣介石提一個條件,他要共產黨放棄統領的紅軍,讓他們收編到國民黨軍隊中,然後才開始談其它合作事情。毛澤東當然不答應。而且,經過了二十年代的兩次清黨屠殺及三十年代的五次大軍圍攻,共產黨絕對不會放下槍。於是,美國終於無功而退,公開發表失敗報告。自此,中國的事交回中國人自己去解決。這又再次退回到傳統的爭雄角逐。蔣介石自以為兵強馬壯,掌握政府,盡佔上風。他強調與共產黨在治國問題上勢不兩立,相信發動全國性的剿共就可以解決問題。毛澤東似亦有兩手準備,避重就輕,化弱為強。他爭取與其它黨派團體以協商籌組政府,同時在抵抗中部署著鄉村包圍城市戰略。其實,整個中國四十年代,亦可以籠統地概括為是紅區與白區的對立。前五年是,以毛澤東為首的延安*政府(加敵後根據地)與以蔣介石為首的重慶國民政府(加全國日佔區)的取向不同;後五年是,解放區與國統區的發展亦異。此消彼長,情況逆轉。在未來中國如何體現共和政制的統一領導問題上,共產黨憑推出多黨合作口號,深獲國民支援擁護;國民黨則自恃正統當朝得令,只知官商勾結貪汙。當全國經濟在四大家族帶頭蒐括濫權作弊下迅速崩潰時,雖有美國出動飛機和戰艦幫忙蔣介石運兵,人民的抉擇早已決定了誰勝誰負。

至於,共產黨何以能勝利,原因雖然很多,專家互有爭論。但是,總的來說,關鍵在民。當時,中國絕大多數人民到後來都擁護共產黨。中國有句古話,得民者昌,失民者亡。任何政權的興滅總不離這個規律。而且,論文論武,毛澤東戰勝蔣介石,也不偶然。在國共雙方武力較量中,共產黨可說是以弱勝強。另外,在二人同期所作文字宣傳中,蔣介石發表「中國之命運」,全書一意*,唯我獨尊;毛澤東撰寫「論聯合政府」,主張全民協商,攜手治國。從輿論的角度判斷,誰*,誰*,人民顯然心中有數。何況,中國人當年不斷努力的現代化前題是,如何擺脫外國欺侮,爭取今後獨立自強。在國共爭雄的最後階段,蔣介石又太過依賴美國,更是民族大忌。

以下是這十年中最關鍵的歷史大事概述。

第4章,第1節:艱難時局,三面受敵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4章,第1節:艱難時局,三面受敵

第4章,第1節:

艱難時局,三面受敵

四十年代最初的兩三年是*史上的艱難歲月。

本來,四十年代以來,是抗日轉折點。在中國戰場上中日幾乎休戰。汪精衛到南京組偽政府,代日本人管理當時的淪陷區。又因為日軍偷襲珍珠港,促使美國向日本及德、意宣戰,日本把軍事重點移向太平洋及東南亞各國,使英、美要中國加盟在亞洲同抵抗日本侵略。先是,1941年12月8日中國正式向日本宣戰。然後,從1942年1月1日起中國擠身所謂國際四強,並負起派軍緬甸援英的責任。繼而於2、3月間遣國軍十萬人從雲南進入緬甸,開闢了中國本土以外的抗日戰場,成為了對抗法西斯同盟國的一員。這其間美國陳納德將軍組成了飛虎隊來華助戰,配合西南工事,打通滇緬公路,為中國的後方提供接濟運輸。但是,這時期的*隊伍卻是面臨三面敵人夾擊。那分別是:一、日本的侵華軍,二、蔣介石的國軍,三、汪精衛的偽軍。從*發展史而言,這段歲月為最艱難。主要就是,上一個十年中蔣氏推行的「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在這時候又再暗裡推行、有死灰復燃的活動。因為,打從三十年代後期開始,國民黨已到處鼓吹*。不僅在軍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