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共和國」,繼而,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等為副主席。同時確定國旗、國徽、和首都所在地。北平亦改稱北京。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同日下午三時,開國大典在首都天安門廣場舉行;有三十萬人參加典禮,並由毛澤東向世界各國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隨後舉行閱兵式和*。此後,10月1日被定為國慶節。
史家當年強調,新中國的誕生,是中國絕大多數長期處於下層那大部份人民的勝利!它不僅把三千多年來的封建傳統勢力,又同時把一百多年來的帝國主義勢力,和把二十多年來的新興官僚資本主義勢力就此一齊推翻。但是這些總括性的成功比喻,未免太興奮同時太樂觀了。因為被指為代表著新興官僚資本利益的國民黨仍未完全瓦解;尤其始料不及就是,重獲美國支援,撤至臺灣對壘。
其實,在4月23日南京被*攻佔之前,蔣介石已派陳誠安排撤往臺灣。為確保這一據點,全島5月起*。被同時派往臺灣的有孫立人、蔣經國等,專責改組設防部署。期間,蔣介石雖然暫不稱「總統」,卻以「黨魁」(亦即「總裁」)身份,依然以黨治國,繼續發號施令。在最後的敗潰階段,李宗仁落得空銜,只能隻身潛香港。蔣介石則軍政實權在握,相繼遷都廣州、重慶、成都,之後登機外逃。7月訪菲律賓,8月訪問南韓。他所爭取和寄望的苟安,是最後的*盟友和最後的武力靠山,美國。年底飛抵臺北,下令封鎖沿海,憑海峽一水之隔且棲身。
海軍原是*最薄弱的一環,這就給蔣介石一個喘息機會。本來在進行解放戰爭的後期,於1949年10月17日佔取廈門之後,*即於同月24日遣三個團攻金門,並曾登陸與島上守軍激戰三晝夜,因無後援,全軍覆沒。這是*當年唯一敗仗。從8月至11月,*盡佔舟山群島等30多個小島嶼,但國軍始終守住臺澎列島金門馬祖。接著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派軍艦巡臺海,開始另番景象。
國共間這一輪四年內戰,一方未盡全勝,另方敗後尚存,皆因美國突又從中插手。其實,主要還是因為世界大局驟變。戰後兩強,美蘇對立。因政治意識形態的分歧,彼此部署,開始冷戰。毛澤東向共產主義認同,國際間採取一面倒外交,急訪蘇聯,中蘇協約,鞏固人民*專政政權。蔣介石以孫中山為號召,把美國牢抓視作救命草,美臺結盟,島國可保,開始做其*之夢。於是,中國人自此有兩個政府,兩個國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統治大陸版圖,*在臺北卻聲稱它是合法政府。又因美國之助,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續由國府獨佔。
成王敗寇,古今雷同。在中國大陸範圍內,朱德於開國大典閱兵時發出迅速肅清國民黨殘餘的軍令,命解放一切未解放的國土,命*一切反革命的匪徒,至1951年2月人民政府公佈有關「懲治條例」時達到高潮。至1952年底,鎮反基本完成;至1953年底,剿匪作戰結束。據稱,總共有二百四十餘萬的武裝匪徒及反革命曾被消滅。誰王誰寇,歷史上名號反覆,高下總以成敗判。不為奇!
第4章:紅區與白區的對立,小結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4章:紅區與白區的對立,小結
第4章:紅區與白區的對立,小結
對立的較量與程序
在四十年代整整十年中,最大的特色是國共間的明爭暗鬥。籠統地講,前五年是,共同抗日,貌合神離,互相計算;後五年是,不能合作,公開決裂,生死較量。兩大結果就是:一、日本宣佈投降;二、*統治大陸。
爭與斗的導因,是分歧與對立。國共有太多的分歧,遂引發連串的對立。其表現是,不斷較量。雙方的目標是務要分出高下,以武力輸贏決勝,看今後誰主浮沉。
本來,四十年代的前半段,依然是中日戰爭期。國共同意攜手抗日,彼此分了地盤任務,國軍打正面防禦戰,*打敵後游擊戰。但是,自日本改變策略,支援汪精衛組政府,展開以華制華,日軍退居二線。所以,在全國範圍內,基本停止正面戰爭。但因汪政權的介入,代替日軍執行治安,同時,更在日佔區及游擊區內,大舉展開連場清鄉掃蕩。於是在這一階段內,敵我矛盾因而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