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1章:革命與復辟的對立,導言
第1章:革命與復辟的對立,導言
當時的形勢與問題
中國共和政制的開端,起於辛亥革命的成功。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有一批人在武昌舉行造反。他們原本是當地的清兵,有槍炮裝備,當時叫新軍,在熱衷革命的幾個人帶頭下,鼓動同伍,一齊反戈;經過一場日以繼夜的奮戰後,佔據了總督府,最後控制武昌。就舉旗易幟地宣佈,新軍起義了,革命成功了!武昌是在長江中游一個城市,距離北京至少有一段長路程。但它是九省通衡的軍事要塞,遂從此譽為古老中國共和的誕生地。
誰都沒有想到,這場小小勝利,推翻滿清皇朝。主要因為發生連鎖反應,其它地方聞訊宣佈獨立。滿清政府一時束手無策,就只好坐在北京等結果。之後,一場大戰役也沒有多打,接著就改朝換代了。這說來有點滑稽。但事實確是這樣。眾人公認的當時革命領袖孫中山,那時還在國外尚未回來,不少人等著並同意由他組新政府。
同年12月孫中山回到中國。他隨即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並於翌年1月1日在南京組政府開始共和。
其實,當時滿清皇帝還在北京,他名義上還擁有大軍隊。不是傳統的滿人八旗軍,而是裝備精良的炮兵團。只不過是,不聽調動,因為軍隊的原主帥正在家鄉養病。這個人叫做袁世凱。然後,幾經下詔,加官晉爵,袁世凱仍是留在家。直至授他當上全權總理大臣,他才原則上同意了回北京負責進行組閣,為他自己政治前途鋪路。
另一方面,孫中山這個大總統,手上無編制的武裝。他的追隨者基本上是同盟會會員。沒有正規軍隊訓練,更談不上任何裝備。至於其它的同路人,亦是口頭附和,不見得聽命令。雖然有幾個省表示支援,但是他們全都擁軍自強。換而言之,孫中山在當時是個無兵司令。因此,面對袁世凱這樣的強敵,他的應對策略就是交換。孫答應讓袁擔任臨時大總統,只要對方能使滿清皇帝讓位。這種承諾現時聽來確實兒戲,元首職位竟然可以這樣產生。所謂共和政制,說穿了,彷佛是,取決於兩個人。而且,難以叫人信服就是,應推翻的政敵就此當上革命者的領袖。事後,孫自己曾作出解釋,他的首要目的是要推翻長期封建帝制。袁當時有這個能力,所以就這樣決定了。但是,無論如何,讓一個無革命思想信仰的人當上總統,這樣的政體和今後走向任由他去把持,就肯定出問題,也沒有好結果。所以在這以後就發生改憲和稱帝等復辟事件。
孫中山被譽為中國革命之父。中國共和政制由他倡導開始。他為革命奔勞受到讚揚;他對政治無私叫人景仰。但由於他過份追求理想,亦導致他多次遭遇挫敗。共和開始後的最初十年,政制反覆,復辟一再,他最後才總結到要建軍。其實,從共和一開始,就是權強政治。由袁世凱到其後北洋軍閥,操縱國會,為所欲為,都因為他們有強大的軍隊。孫企圖以立憲去束縛權,卻經歷到權可以廢除憲。他的所謂革命同盟,需要時可以把他推為總司令,不要時可以將他視作追殺犯,談談合合,逃逃聚聚,就是他的活動寫照。孫好像一個書生,與土匪們講法律。他曾到處碰壁,又仍再接再勵。他至少抵制了帝制復辟。
以下是這十年要共和抑或要帝制的反覆較量。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1章,第1節:辛亥革命,共和誕生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1章,第1節:辛亥革命,共和誕生
第1章,第1節:
辛亥革命,共和誕生
中國現代史由建立共和開始。所以中國政制自此有所不同。在此之前是行帝制,在此之後推選總統。雖然並非一帆風順,及後一再反覆,但家天下算是被推翻。
所謂「辛亥革命」,是因有人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搶了軍庫,嚇跑總督,繼而,武漢三鎮落入革命人手,從而宣告湖北軍政府的建立,隨後不到兩個月內,其它各省相繼效尤紛紛獨立,參與反清,並於年底前各省代表共同決議籌組一個共和政府,為結束中國二千一百多年的帝制,踏出成功的第一步。這是劃時代的創舉。
革命,是造反的成功,亦是新取代舊。新,是共和政體的成立;舊,是皇朝帝制的毀滅。稱它「辛亥革命」,是因為1911年在中國農曆甲子上叫「辛亥」年。狹義地,它是單獨指「武昌起義」的成功;廣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