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天選炮灰只想活著(17)(1 / 1)

處理紀春梅只是個小插曲。 這段時間,知青院最主要的工作還是澱粉製作試驗。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地瓜的出粉率超過30%,在紅薯這一類裡面算是一騎絕塵了。 知青院派出幾名代表,帶著曬好的粉皮和粉條去了大隊部,找大隊長和支書詳談。 這要是在饑荒年代,大隊長肯定會覺得知青們在胡鬧。 把粗糧加工成細糧,中間肯定是有浪費的。那時候人都吃不飽,怎麼可能搞這個。 但是,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時候了,如果可以用大家都不太喜歡的地瓜做成大家都喜歡的食物,甚至還可以拿去賣錢,那就值得嘗試啊。 去談判的幾個人不但帶了乾粉皮,還帶了一碗拌好的粉皮,準備了一堆的說辭: 出粉率很高,做成澱粉可以長期儲存; 粉條和粉皮都很好吃,還可以往外賣; 剩下的殘渣還可以餵豬,也不算浪費; 如果地瓜不夠用,還可以組織社員開荒。這樣產生的殘渣、地瓜秧都會更多,咱們就可以多喂幾頭豬; …… 但是這些都沒來得及表達,大隊長和支書嚐了一下拌好的粉皮,立刻就拍板了。 搞起來! 這是一道不錯的下酒菜。 雖然他們一年到頭也喝不上幾回酒,但是,說不定賣了粉皮就能多打點酒,就著粉皮喝呢? 夢想還是要有的! 知青們:“……” 據說當天,大隊長就派了自己的小兒子到小王莊供銷點打了二兩酒,和支書倆人喝的美滋滋。 這時候農村喝的酒都是散裝的。自己拿個瓶子去打,買半兩都可以。還有醋和醬油,也都是散裝的。 之後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大隊先收拾出一個院子當粉條作坊。招募社員開始幹活。 最開始,每天就給算工分,沒有額外的工資。 但是也擋不住大家的熱情。以前冬天也就是修水渠能有點工分,但是水渠又不是天天修,冬天的大部分時候都是閒著的。 現在,坐那兒洗洗地瓜、刮刮皮就能掙工分,誰不願意幹呢? 做澱粉剩下的渣滓除了一部分用來喂生產隊集體養的豬,剩下的還可以分給社員帶一點回家去喂自己家的豬。 紀珊做了粉條作坊的記賬員,工作輕鬆,滿工分,暫時也沒有工資。 畢竟現在就是個小作坊,小打小鬧的,等以後賺了錢再說。 第一批成品做出來之後,大隊長帶著它們去了公社,去找公社書記談銷售的事。 看著比麵粉還要雪白細膩的澱粉,以及做好的粉條,公社書記也很高興。 誰不愛吃細糧呢?偏偏細糧產量低,最高產的地瓜,讓大家都吃膩了。別說別人了,他想起地瓜就有點反胃。 公社書記當場就叫來了供銷社負責人,幫著雙方敲定了合作協議。 十里梁出產的粉皮和粉條,就放在供銷社賣。 先看看效果。要是買的人多,產量也大,還可以向公社外推廣。到縣裡去賣就很不錯嘛! 他真的想太多,十里梁這點產量,連公社內部消耗都不夠。 十里梁出產的地瓜都不夠用。 他們還發起了以地瓜換粉條的活動,附近生產隊的社員,可以直接拿錢買,也可以拿地瓜、地瓜幹來換。 這些換來的地瓜也被加工成粉條進行出售。 產品根本就供不應求。 紀珊跟大隊長建議,咱們十里梁山腳下那麼大片大片的坡地,種別的不行,但是種地瓜是可以的啊。 “讓大家去開荒唄。反正出工就給工分,以後地瓜種的多了,賣粉條賺的錢多了,大家也能多分點。” 這個時代,一等勞力一天10個工分。但是工分和工分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10個工分值5毛錢,有的地方只值1毛錢,這取決於生產隊的整體收入。 有的地方良田多,或者領導人心思活泛點,那收入就高點。 雖然政策卡的嚴,但並不是沒有空子可以鑽,就看你敢不敢了。 京郊有一個生產隊,原來既種稻子又種玉米,後來大隊長覺得種這些東西不賺錢,全改成種蔬菜了。連冬天都種大棚菜。 大棚是土大棚,頂上用塑膠布一蓋,晚上還得給遮上草簾子,大棚裡還得生火加溫。 麻煩的很。 但是賺的錢確實比單純種糧要多不少。 年底將賣菜的錢分給大家,社員們自己再拿錢去買糧。 十里梁說是一座山,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緩坡上面的一個圓錐形凸起,當然,是被削平了尖頂的圓錐。 除了這個圓錐本身,下面的緩坡稍微休整一下,就是大片大片的梯田,種地瓜和果樹都是不錯的選擇。 土裡的石頭是多了點,挑出來加工一下,石子可以鋪路。整塊的石頭可以用來建房。 在磚頭還不普及的年代,用石頭打地基、用石頭壘牆都是很常見的。 大隊長對她的建議深表贊同。 “咱們老農民,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沒活幹。沒活幹就意味著沒錢賺、沒糧收,就意味著得挨餓受凍。”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