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居委會也很愁他們的就業問題,後來人家有腦子活泛的,不等上面給解決,人家自己在那擺上地攤兒了。
街道一看這符合檔案精神啊,還能給予社會安定,連忙給開證明,支援他們自食其力。”
周喬以前北漂時,經常來逛動批。
但是都不知道,這裡都有什麼故事在呢。
關建山本來就愛和年輕人聊天,見她倆愛聽這個,就順著這塊一直往下講。
據他說,在八一年的時候,室外還沒有辦照一說。
當時只是對攤位的簡單登記,然後收管理費,就和現在縣城夜市的管理方法一樣。
那時候,一個月每個攤位才收五毛錢。
八五年中,那一片成立了市場管理處,總共設有六個部門。
市場,也就是後來的城管,還有公安,工商,交通,街道,再加上衛生防疫。
自打有了這個管理處之後,雜亂經營的馬路市場開始有了變化。
“鐵皮棚子”就是在這時候出現在這一帶的路邊,但不是她們今天看到的藍色這種。
只是當時個別商戶為了便於經營,有的在三輪車上加一個頂棚,有烤羊肉串的在上邊加了個蓋子,還有搭簡易小棚子的。
至於這種鐵皮棚子是誰做的,哪天出現的,現在早已無從考證了。
但棚子搭得花花綠綠,樣式各異,使本就雜亂的市場,顯得更加狼藉。
好在後來的時候,因為有人提了建議,所以管理處最終經過商議還是決定統一製作了一批鐵皮棚子。
要求尺寸、顏色、高低全部一致,下邊是櫃檯,上半截搭起帶簷兒的棚子。
這就有了周喬和蔣苑今天所看到的,一片整齊的藍色鐵皮棚子。
“不知道別人怎麼想,反正我比較贊同正規化管理,否則市場越來越亂,對商家和顧客來講,都不是好事。”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