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吳城市委市政fǔ召開“入世後吳城人才戰略專題研究會”。市委書記蕭宸、市長趙介民等市委、市政fǔ主要領導全體出席會議,市委書記蕭宸主持了本次會議。
上世紀末在全球範圍迅速興起的知識經濟革命,使得人才資源逐步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為滿足高新技術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不斷調整移民和投資政策,大肆搶奪其他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才。伴隨著人才的流入和集聚,納斯達克高科技股比同期道瓊斯工業股成長快數倍,由人才支撐和推動著的新經濟使財富產生了倍增效應。
在國內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高度重視我國的人才流失問題,積極參與國際人才“爭奪戰”的同時,一些城市和地區已經在著手製定配合經濟發展的區域xìng人才發展戰略,部分發達省市更是高招迭出,力求搶佔人才制高點,率先取得國內城市間競爭的主動權。1992年嶺南南珠率先對知識分子實施重獎。1994年東方市提出對人才不設防,開始構築以人才分佈的高密度、人才素質的高水準、人才流動的高活力、人才產出的高效益、人才結構的高對應為主要特徵的“人才資源高地”拉開了全國人才爭奪大戰的帷幕;隨後穗仙、寧bō等各地出臺了對人才實施不限地域、不限用人單位、不擇手段、敞開mén戶廣納賢才的“三不政策”,全面實施科技、教育、人才“一號工程”的區域xìng人才競爭戰略,上演了一場比一場更jīng彩的人才爭奪戰。
面對人才爭奪jī烈的局面,吳城按照市委、市政fǔ提出的全面實施科教興市、經濟國際化、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化戰略,努力構建經濟繁榮、科教發達、生活富裕、環境優美、法制健全、社會文明的人間新“天堂”的目標。提出了不但要成為經濟大市、科技大市、文化大市,更要早日成為人才大市、人才強市的人才戰略目標,決心以人才的優勢去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吳城歷史上曾是人才薈萃之地,mén類齊全、數量眾多。由於氣候宜人,土地féi沃,因此黃道婆式的農業人才在漫長的農耕時代大顯身手,造就了名聞遐爾的“魚米之鄉”、“人間天堂”。京杭運河開通後,吳城逐步成為江南地區商品集散中心和絲綢織造中心,商賈雲集。明末清初,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吳城始發展成為國內外著名的工商大都會。據記載,當時城市人口逾百萬,向中央政fǔ繳納的糧稅佔全國的十分之一,“姑蘇繁華圖”即是當初繁榮的生動寫照。在此鼎盛時期,吳城遍佈商貿、金融、文化、科技人才,各類人才流入多、影響大,這一點從史料和現有遺存即可窺一斑。吳城歷史上不僅出現過象范仲淹、伍子胥、孫武、況鍾、顧炎武、范成大、唐寅、葉天士等一批政治、軍事、教育、文化、醫學奇才,而且造就了諸如干將、蒯祥、薄珏、孫雲球、徐正明等大批技術、經營、管理人才,眾多的人才有力推動著生產力的進步,推動著吳城經濟社會的繁榮。吳城在歷史上的人才地位還可以在科舉上得到反映,僅清代的114名狀元,江東得第一名狀元大多為吳城人。鴉片戰爭以後,隨著海運的興起及東方的開埠,河運作用大大減弱,企業、資金及人才大量外流,吳城的經濟地位很快被取代,並逐漸演變淪落為蘇南消費型xiǎo城。
改革開放以來,吳城緊緊抓住兩次難得的機遇,努力發展經濟,促進了人才的回流,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第一次是鄉鎮企業發展機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後,極大地jī發了廣大群眾的積極xìng和創造力,他們依靠有限的農業積累千方百計地與東方、金寧等地開展橫向聯合,辦企業。橫向聯合的實質就是借用別人的技術和智力,當時僅從東方引進的“星期日工程師”就有成千上萬。人才的出現不但解決了技術、產品、管理問題,為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和產品的升級換代打下基礎,也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為部分農民跳出“一畝三分地”創業發展創造了條件。鄉鎮企業引進人才求發展,促進了農民富裕和農村繁榮,被南巡同志形象地稱為“異軍突起”。第二次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機遇。從90年代開始,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之後,吳城制訂並實施了外向帶動戰略,先後興辦了吳城工業園區、吳城新區、鹿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等5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0個省級開發區,大規模引進國際資本進入。外資的大量進入,在更大範圍吸引了更多的層次更高的各類人才,從根本上扭轉了人才資源長期淨流出的局面,是經濟快速、良xìng發展的根本保證。
據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