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既不願意,那就安安心心治病。實不相瞞,此事爹爹交代過,只是治病,前輩就當是為言淵著想,莫讓我對爹爹難以交代。” +++++++++++++++
作者有話要說: 本文寫的是明朝嘉靖年間的事情,背景還是厚重了些,為了讓同學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獅子會不定期加貼關於明朝的事情,今天要說的是言官。(當然,如果同學們有興趣有時間,獅子推薦直接去看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二三事之言官:
監官和諫官,古代並稱臺諫,通稱言官。
監官是代表君主監察各級官吏的官吏(耳目)。
諫官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並使其改正的官吏。
總體來說,就是看誰不對就罵誰,罵到你改為止,皇帝老兒也不例外。
明朝建立了歷史上最為完善的監察制度與組織機構,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十分獨特的言官群體。按照明制,這個群體總人數一般保持在200人左右,為歷代之最。
在此處值得一提的是,言官的品級大多數都很低,但職權很大(誰都能罵)。
從明代的歷史看,幾乎無一內閣首輔沒有受到言官的彈劾和抨擊,其中大部分首輔都是在言官的輿論攻勢中倒下政壇或離開要職的。最突出的史例是在嚴嵩專權亂政的20年間,言官從未停歇過對嚴嵩父子的鬥爭。雖然言官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重則被殺害,輕則受杖責、遭流放,但仍然彈劾不止。
我在看明代歷史時,對於言官,是相當驚奇的。品級低,意味著俸祿也低,更別提拜朱元璋所賜,明朝官員的俸祿本來就超低。
但是許多言官秉承著直言敢諫、以死而諍,所謂“臣言已行,臣死何憾”的信念。想想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考個功名,上一個摺子就直接被貶回鄉,連我都替他們扼腕嘆息。而他們丟官是小菜一碟,挨板子引以為榮,砍頭只當風吹帽。
這種風骨,我深為敬佩。
☆、第二十五章
他話說到這個份上,楊程萬也不好再拒絕,只得點頭:“如此,多謝大人。”
此事竟然是錦衣衛最高指揮使陸炳的意思,楊嶽暗暗吃驚。
沈密見他們已經商量好,又對楊程萬道:“三日之後是驚蟄,雷天大狀,這日接骨有陽氣託著,你就這日再來吧。”
接骨還得看日子?楊嶽有點鬧不明白,心道是不是老黃曆上的說法,正想開口問,門簾被猛得掀開,一個小醫童快步進來。
“大夫,有急診,刀傷,還有中毒症狀。”
沈密一聽就往外頭趕。
出於捕快的本能,楊嶽也想去看看,詢問地望向爹爹,楊程萬點了點頭。而陸繹早已先他一步,掀簾出去。
醫館外堂,兩名傷者,其中一重傷者已經昏迷,他傷在腹部,裹在其上的布條已經被血浸透,血色發黑,顯然是中毒所致。
沈密解下布條,觀其色,嗅其味,眉頭緊皺,吩咐醫童道:“把天王解毒丹拿來,再拿外敷的紫草蜜膏。”
醫童領命而去。
另一輕傷者,傷在腿部,且未中毒。陸繹詢問他道:“是何人傷了你們?”
“是東洋人。”傷者目中恐懼未消。
東洋人!竟然是倭寇!
楊嶽大吃一驚,聽聞近年來東南沿海倭寇猖獗,可未料到倭寇竟然會出現在此地。
“他們有多少人?”陸繹沉聲問道。
“他、他們人很多,大概是十幾人……還是三十幾人……我也記不清楚……總之他們人很多,很兇殘……”
“在何處遇到他們?可報官了?”
“在城郊小茂山腳下的天王廟裡,我們是給廟裡和尚送菜的,進去之後才發覺不對勁。”傷者似驚魂未定,“廟裡的和尚不知道還在不在……”
“可曾報官?”陸繹復問了一遍。
傷者點點頭:“……是嚴捕頭讓人送我們到沈大夫這裡。”
數十名持械東洋人,恐怕不是幾名捕快能制服得了的。楊嶽暗暗心道,倭寇膽子也夠大的,居然竄到這裡,簍子捅大了,江浙巡撫可就難交代。
陸繹未再問什麼,行到醫館外,向等候在外頭的高慶詢問著什麼。楊嶽則回到楊程萬身旁,低聲告訴他外頭的情形。
“原以為只是沿海不太平,沒想到連這裡都有倭寇。”楊程萬嘆道,讓楊嶽扶著自己起身,“既然大夫讓三日後再來,我們就先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