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的百姓。
比起張弘範,霍去病的戰略水平更勝一籌,他根本不和官兵正面交鋒,而是帶著三千騎兵忽東忽西,神龍不見首尾,他明明有機會迅速擴大隊伍,裹挾幾十萬百姓都是小菜一碟,但他不這麼做,一直保持三千兵力,一萬匹戰馬的規模,當然兵員不斷在淘汰置換,去蕪存菁,凡是馬術不精,身手不好,體質不強計程車兵都慢慢被淘汰下去,剩下的都是真正的精兵,優秀的騎手。
張弘範麾下有一萬精銳阿速軍,阿速人是說波斯語的高加索白人,被蒙古滅國後淪為僱傭兵,這些人野蠻悍勇,吃苦耐勞,能三天三夜吃喝拉撒都在馬背上解決,冬天身上塗著厚厚的油脂保暖,成年的不洗澡,打起仗來更是不要命,這樣的騎兵部隊加上足智多謀的主帥和充沛的後勤支援,在中原簡直是無敵的存在。
阿速軍作為剿匪主力走上戰場,他們派出小股斥候打探馬匪蹤跡,卻總也不得要領,馬匪似乎能預知危險的臨近,每次就要形成合圍的時候總是撲個空。
元軍哪裡知道,空中有一雙眼睛時刻盯著他們的動向,及時的向馬匪通風報信,這場戰爭就如同九十年代的多國部隊對陣伊拉克軍隊一樣單向透明,阿速軍空有強大的機動力也派不上用場。
那些元軍步兵可就倒了黴,時不時被馬匪咬上一口,損失慘重,士氣低落,張弘範剿匪不力,河南江北行省烽煙四起,不止劉去病一股馬匪,起碼有二十多股勢力起兵反元。
張弘範焦頭爛額,慚愧難當,不知道該怎麼向皇帝交代。
……
大都,大內宮殿中最為壯麗的是大明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七間,重簷廡殿頂,金黃琉璃瓦,大明殿的屋脊就是整個宮殿的制高點,可以俯瞰一切。
深夜,劉彥直揹著一個長條包袱坐在大明殿頂端,他在等一個人,一箇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角色,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元朝的開國皇帝,孛兒只斤·忽必烈。
忽必烈今年已經六十八歲,按照歷史程序他還能再活起碼十年,劉彥直等不了那麼久,這位皇帝實在是太強悍了,他的能力和唐宗宋祖朱元璋不相上下,文韜武略都不差,有老皇帝鎮著,這天下就亂不了,張弘範們就不敢起異心。
所以,忽必烈必須提前死。
清晨,皇帝上朝了,元朝人的裝束和宋人不同,服飾混亂不堪,男的喜歡戴圓盔狀的瓦楞帽子,穿圓領窄袖袍,皇帝也不例外,被各族臣子們簇擁著的老者想必就是忽必烈了,他從寢殿方向而來,乘坐著步輦,侍衛們佩戴弓箭彎刀在旁侍衛,步伐穩健,鼓樂齊鳴。
劉彥直端起了巴雷特,瞄準鏡鎖定了忽必烈的心臟位置,好歹人家是個皇帝,就不打頭了,留個全屍好下葬。
“你也是個有福的,能享受到八百年後的高科技武器。”劉彥直默唸道,扣動扳機,12。7MM的子彈呼嘯而出,正中皇帝左胸,巨大的力量將人從步輦上打了下來,身子幾乎斷成兩截,儀仗隊伍亂成一團,侍衛們拔刀四顧,卻根本看不到刺客的蹤跡。
在現場目睹了這一幕的威尼斯旅行家馬克·波羅後來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了忽必烈之死,他繪聲繪色的描述說:皇帝在儀仗隊的護衛下如同往常那樣前往宮殿處理朝政,卻突然在途中原地爆炸,他的心臟裡一定藏著什麼神秘的東西,也許是東方的丹藥吃的太多的緣故……
皇帝離奇的遇刺身亡,事發突然,大內秘不發喪,以免生變,等到皇太子真金從漠北趕來後才宣佈皇帝駕崩,太子登基。
孛兒只斤·真金是忽必烈的長子,正值壯年,他接管朝政以後對張弘範就沒那麼客氣了,幾次三番下書催問剿匪進展,張弘範被逼無奈,倉促進兵,卻被霍去病打了個埋伏,又折損了許多兵馬,只得硬著頭皮向朝廷請求增援。
與此同時,江浙行省的大都督范文虎卻屢戰屢勝,將南方的叛軍剿滅的乾乾淨淨,捷報雪片般飛到大都,贏得君臣一致讚譽。
臺灣戰敗後,范文虎顛倒黑白,把責任一股腦推給姬宇乾,自己反而加官進爵,風生水起,現在是江浙行省的右丞,那些所謂的戰績都是他偽造的,這一點他繼承了賈似道的真傳,一般人還真比不了。
民間還有傳聞說,劉去病和張弘範暗通款曲,早就達成默契了,真金倒也算是個賢明的皇帝,不會相信這些低階的謠言,但張弘範屢屢損兵折將,耗費糧草,著實讓他失望,於是下旨讓能臣范文虎取而代之,派出欽差將張弘範押回大都論處。
張弘範不敢抗旨,乖乖交出兵符,隨同欽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