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上來了香茗。
趁著祝庸之高興,楚天舒把青原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伊海濤的情況作了介紹,又把這篇文章對其升遷的重要意義做了如實闡述,自然也將伊海濤升遷與自己個人前途的密切關係,於羞羞答答間透露一二。
祝庸之是省委黨校的客座教授,接觸過的官員何止成百上千,上至省部級高官,下到基層鄉鎮幹部,用他自己的話說,不敢妄稱桃李滿天下,至少敢說弟子遍東南。
外界有傳言,祝庸之早年的得意門徒中,有幾個已經在省委省政府身居要職,有時候,他們遇到不好拿到桌面上和同僚們商議的難題,還會私下裡向祝庸之討教商議。
喬明松就是典型的一例!
東南省的官員,即使沒有在祝庸之的手下直接受教過,很多人也夢想成為他的朋友,千萬百計的想和他拉關係,套近乎,祝庸之在東南省官場的影響力之大,絕對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對於官場上的事,祝庸之不說是瞭如指掌,最起碼是心知肚明。
他聽了楚天舒的說明,當即桌子一拍,說:“行,這個忙我幫了。事關一個市長的命運,自然也就事關一座城市數百萬人的未來。伊海濤這個人我也略有所知,屬於有點才學能幹點事的幹部。”
楚天舒和祝庸之一個看,一個等,師生二人再無多話。
進入了狀態的祝庸之,一邊目不轉睛地看著文章大綱,一邊用紅筆在稿紙上做著標記,不時還唸唸有詞,目光裡復歸學者的嚴謹與專注。
祝庸之看了楚天舒與伊海濤共同商定的文章主題與寫作提綱,當即表示分量不夠,站位不高。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青原城鄉經濟一體化建設的探索與思考》這種題目太普通,缺乏新意、氣勢、亮點和高度。
祝庸之稍作沉吟,用紅筆在原標題上劃了一道,然後在旁邊的空白處寫下了一行字:《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市場導向,以工業化思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副標題:青原市農業經濟現狀的深度調研與發展規劃。
寫作大綱和幾個小標題也隨之作了大幅度的調整和修改,經過反覆推敲,最終確定了下來。
第573章 畫龍點睛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短短千把字的大綱和小標題,祝庸之又花了足有一個多小時,從標題到觀點都重新進行了細緻的梳理,稿紙的空白處,做滿了各種各樣的記號,增加了許多提示性的關鍵詞。看得出來,祝庸之的態度十分認真和投入。
一旁的寧馨看的是目瞪口呆,她以無比虔誠的眼神看著祝庸之,悄悄與楚天舒耳語道:“哥,看見沒有,不喝酒絕對沒這效果。”
楚天舒頻頻點頭,內心充滿了崇拜和感激。
“好,大致就這樣了。”祝庸之終於放下了筆。
看著祝庸之表現出來的自我欣賞和陶醉的樣子,足以讓楚天舒歡欣鼓舞。
“不過,小楚,還有幾條注意事項我必須提醒你。”祝庸之站了起來。
楚天舒知道,祝庸之所說的注意事項,比寫在紙面上的內容更為重要,也最具指導意義,絕對是畫龍點睛之語。
他掏出本子,準備洗耳恭聽、認真記錄。
酒喝得越是盡興,祝庸之的熱情就越是高漲。
“既然是調研報告,文章當然要結合青原的實際,但不能太過於拘泥,要敢於放眼全省乃至全國,視角太狹小,就沒有高度,就不具說服力,就缺乏影響力。試想,一個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市長,其文章應當與他的胸懷、視野相彷彿,大氣磅礴,高瞻遠矚。”
“這是其一。”面對楚天舒與寧馨,祝庸之就像站在大階梯教室裡那樣,聲音宏亮,目光如炬,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肢體語言也是豐富多彩。
楚天舒和寧馨都在快速地做著記錄。
“其二,南書記和喬省長來省裡兩年多一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概念,看似與文章無關,但其中蘊含著重大的政治意義,弄不好就可能因小失大。因此,這篇文章裡,但凡涉及省內資料和事例,正面的就儘量選擇近兩年來的,反面的則必須避開這個時段,否則,就容易出犯方向性的錯誤。”
從祝庸之的侃侃而談中,楚天舒感受到了他的政治敏銳性,這也說明,他這個省委黨校的客座教授,價真貨實,名不虛傳。
此時的指點已經超越了學術指導,而是具有卓越的政治高度;不是單純就文章說文章,而是拋開文章本身,設身處地地站在了一個地級市長的角度在思考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