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七百有奇。尋設張家口總管一,防禦七,兵百三十有奇。獨石口、古北口增防禦各二,喜峰口防禦二,冷口、羅文峪防禦各一,兵多則六十八,少則十二人。雍正三年,設天津水師營都統一,協領六,佐領、防禦、驍騎校各三十二,旗兵千六百人,蒙古兵四百人,分左右兩翼。乾隆三年,增熱河駐防兵二千人,委前鋒校、前鋒、領催、鳥槍領催、馬甲、鳥槍馬甲、砲甲、弓矢匠各有差,以千四百人駐熱河,四百駐喀喇河屯、二百駐樺榆溝。八年,改山海關總管為副都統,增協領、佐領諸屬,滿、蒙、漢兵共八百人,分左右翼。二十六年,設察哈爾都統一人,駐張家口,理八旗遊牧,兼轄防兵,副都統二人,駐左右翼遊牧邊界。四十五年,設駐防密雲滿、蒙兵二千。嘉慶三年,增熱河圍場副都統。九年,改總管。十五年,改設都統一人。以厄魯特達什達瓦降眾徙居科布多,旋分其屬為三旗,設總管、副總管、佐領、驍騎校等。尋移至熱河,作為官兵。先是康熙中,建避暑山莊於熱河,設總管、守備、千總分守各行宮。乾隆間,增建行宮,設千總、委署千總一二人,兵自六人至九十八人不等。木蘭圍場總管一人。康熙季年,設有防禦八及滿、蒙兵百餘。迨乾隆中年,增左右翼長二,驍騎校八,駐兵共八百人。每一兵給地一頃二十畝,或地不宜耕種,則改給牛羊。木蘭之地,周遭樹柵為界,設營房八,卡倫四十,八旗各分五卡倫,各以旗兵守之。道光四年,諭駐京旗兵,遇閏月賞給甲米,他省不得援例。此畿輔駐防制也。
東三省駐防兵制,共駐四十四所,兵三萬五千三百餘人。凡前鋒、領催、馬甲、守門庫等兵,步甲、夜捕手、匠役、養育兵、鳥槍馬甲、領催、水手之屬,或設或否,名額多寡,各視駐地所宜,損益區置之,初無定限。
其在盛京,天聰間始設駐防於牛莊、蓋州,兵九十六人。順治元年,世祖將遷燕京,設盛京八旗駐防兵,以正黃旗內大臣和洛會總統之,以鑲黃旗梅勒章京統左翼,正紅旗梅勒章京統右翼。每旗設滿洲協領一,佐領四,蒙古、漢軍佐領各一。設熊嶽城守官,其下滿洲佐領三,漢軍佐領一,錦州、鳳凰城、寧遠城守官,其下各設滿洲佐領各二,漢軍佐領一,興京、遼陽、牛莊、岫巖、義州城守官,滿洲佐領各一人,蓋州、海州滿、漢佐領各一,統駐防兵。康熙元年,改盛京昂邦章京為鎮守遼東等處將軍,梅勒章京二人為副都統,統轄協領、佐領、驍騎校。四年,改遼東將軍為奉天將軍。十四年,設錦州、義州城守尉各一,佐領、驍騎校各有差。各邊門皆置防禦一。尋設開原防禦三,金州防禦一,兵弁各有差。五十五年,設金州駐防水師營,船十號,兵五百,水手一百。雍正五年,設熊嶽副都統一人,廣寧、義州、錦州、寧遠至山海關設副都統一,復州、南金州、鳳凰城、岫巖、旅順等處設副都統一,分轄旗兵。乾隆十二年,改奉天將軍為鎮守盛京將軍。盛京各額兵都一萬五千有奇。
其在吉林,順治十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一,梅勒章京二,佐領、驍騎校各八。十八年,設吉林水師營。康熙元年,改寧古塔昂邦章京為將軍,梅勒章京為副都統。三年,設水師營總管各員。七年,增寧古塔協領二。十年,以寧古塔副都統一,佐領、驍騎校各十一,兵七百,移駐吉林。又增吉林協領八,佐領、防禦、驍騎校各十二,兵六百人。尋增防禦十五人。十五年,移寧古塔將軍駐吉林,留副都統於寧古塔,增吉林副都統一人。三十一年,設伯都訥協領二人,佐領、驍騎校各三十,防禦八。五十三年,設三姓、琿春協領一,佐領、驍騎校、防禦有差。雍正三年,設阿勒楚喀協領一人,佐領、驍騎校、防禦各五。十年,設三姓副都統一人。尋設吉林鳥槍營參領一人,佐領、驍騎校各八,鳥槍兵千。乾隆十三年,令打牲烏拉兵歸吉林將軍兼轄。先是順治時,設打牲烏拉協領二,又設總管一人,統轄珠軒頭目,及參、蜜、漁、獵諸戶,專司採捕諸役。後遞增佐領、防禦八,驍騎校十或八,額兵千。至是以在吉林境,命兼統于吉林將軍。二十一年,設阿勒楚喀副都統一人。道光六年,以雙城堡移駐京旗分左右翼,各設總、副屯達二人。嗣又分一旗五屯,增總、副屯達各六人。
其在黑龍江,當康熙初年,自吉林移水師營來駐齊齊哈爾等處,水手一千有奇。盛京壯丁散處者,隨時編入八旗。巴爾呼人、錫伯人居近吉林,卦勒察人居近伯都訥,庫爾喀人居近琿春,並設佐領、驍騎校等分駐。其東北最遠者,索倫、達呼爾二部,天命、天聰間,相率內附,其後分充各城額兵。至鄂倫春所居益遠,使馬、使鹿部分處山林,業捕貂,皆審戶比丁,列于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