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部分(3 / 4)

小說:清史稿 作者:無邊的寒冷

馬頰二河分流入海。徒駭下游至霑化入海處,地形轉高,難議興挑。勘有壩上莊舊漫口河形地勢順利,應開支河,俾兩道分洩。”江蘇巡撫明德言:“蘇州南受浙江諸山經由太湖之水,北受揚子江由鎮江入運之水,伏秋汛發,多致漫溢。請修吳江、震澤等十縣塘路。”均從之。

三十三年,滹沱水漲,逼臨正定城根,添築城西南新堤五百七十餘丈,回水堤迤東築挑水壩五。河神祠前築魚鱗壩八十丈。藁城東北兩面,滹水繞流,順岸築埽三百六十丈,埽後加築土埝。三十五年,挑濬蘇郡入海河道,白茆河自支塘鎮至滾水壩,長六千五百三十餘丈;徐六涇河自陳蕩橋至田家壩,長五千九百九十餘丈。三十六年,濬海州之薔薇、王家口、下坊口、王家溝四河。以直隸被水,命侍郎袁守侗、德成分往各處督率疏消。尚書裘曰修往來排程,總司其事。山東巡撫徐績查勘小清河情形,請自萬丈口挑至還河口,計四十里,使正、引兩河分流,由河入泊,由泊達溝歸海。詔如所議行。廣西巡撫陳輝祖言:“興安陡河源出海陽山,至分水潭,舊築鏵嘴以分水勢,七分入湘江為北陡,三分入灕江為南陡,於進水陡口內南北建大小天坪,以資蓄洩,復建梅陽坪,以遏旁行故道,並以引灌糧田。近因連雨衝陷,請修復土石各工。”下部知之。

三十八年,挑濬禹城漯河、高密百脈湖引河。四十年,修築武昌省城金河洲、太乙宮濱江石岸。江南旱,高、寶皆歉收。總督高晉,河督吳嗣爵、薩載合疏言:“嗣後洪湖水勢,應以高堰志椿為準,各閘壩涵洞相機啟放,總使運河存水五尺以濟漕,餘水儘歸下河以資灌溉。”從之。四十一年,修西安四十七州縣渠堰共千一百餘處。總督高晉言:“瓜洲城外查子港工接連回瀾壩,江岸忽於六月裂縫,坍塌入江約百餘丈,西南城牆塌四十餘丈。現在水勢已平,擬將瓜洲量為收進,讓地於江,並沿岸築土壩以通纖路。”諭令妥善經理。

四十二年,山西巡撫覺羅巴延三言:“太原西有風峪口,旁俱大山,大雨後山水下注縣城,猝難捍禦。請自峪口起,開河溝一,直達汾水,所佔民田止四十餘畝,而太原一城可期永無水患。”四十三年,疏濬湖州漊港七十二。修昌邑海堤,居民認墾堤內礆廢地千二百餘頃。濬鎮洋劉河,自西陳門涇上頭起,至王家港止。四十四年,改建宣化城外柳川河石壩,並添築石坦坡。漳河下游沙莊壩漫口,淹及成安、廣平,水無歸宿。於成安柏寺營至杜木營,繞築土埝千一百餘丈。

四十七年,雲南巡撫劉秉恬言:“鄧川之瀰苴河,上通浪穹,下注洱海,中分東西兩湖。東湖由河入海,河高湖低,每遇夏秋漲發,回流入湖,淹沒附近糧田。紳民倡捐,將湖尾入海處堵塞,另開子河,引東湖水直趨洱海,又自青石澗至天洞山,築長堤、建石閘,使河歸堤內,水由閘出,歷年所淹田萬一千二百餘畝,全行涸出。”得旨嘉獎。又言:“楚雄龍川江自鎮南發源,入金沙江。近年河溜逼城,請於相近鎮水塔挑濬深通,導引河溜復舊。又澂江之撫仙湖下游,有清水、渾水河各一,渾水之牛舌石壩被衝,匯流入清,以致為害。請於牛舌壩東另開子河,以洩渾水,並將河身改直,使清水暢達。”上獎勉之。

五十年,河南巡撫何裕城言:“衛河歷汲、淇、滑、濬四縣,濱河田畝,農民築堤以防淹浸,不能導河灌田。輝縣百泉地勢卑下,而獲嘉等縣較高,難以紆迴導引。其餘汲縣、新鄉並無泉源,祗有鑿井一法,既可灌田,亦藉以通地氣,已派員試開。”濬賈魯、惠濟兩河。修寧夏漢延、唐來、大清、惠農四渠。五十一年,山東商人捐資挑濬鹽河,並於東阿、長清、齊河、歷城建閘八。

五十三年,荊州萬城堤潰,水從西北兩門入,命大學士阿桂往勘。尋疏言:“此次被水較重,土人多以下游之窖金洲沙漲逼溜所致,恐開挑引河,江水平漾無勢,仍至淤閉。請於對岸楊林洲靠堤先築土壩,再接築雞嘴石壩,逐步前進,激溜向南,俟洲坳刷成兜灣,再趁勢酌挑引河,較為得力。”報聞。五十四年,濬通惠河、朝陽門外護城河及溫榆河。五十五年,培修千里長堤,瀦龍河、大清河、盧僧河等堤,鳳河東堤,及西沽、南倉、海河等疊道,改建豐城東西�是石工。築潛江仙人舊堤千二百八十餘丈。挑濬永城洪河。

五十七年,兩江總督書麟等言:“瓜洲均系柴壩,江流溜急,接築石磯,不能鞏固。請於回瀾舊壩外,拋砌碎石,護住埽根,自裹頭坍卸舊城處所靠岸,亦用碎石拋砌,上面鑲埽。嗣後每年挑溜,可期溜勢漸遠。”得旨允行。又言:“無為州河形兜灣,應將永成圩壩加築寬厚。擬於馬頭埂開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