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3 / 4)

彼此一點真切的溫暖與依靠,讓愛真實地沉澱下來。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兩顆心終於得以契合,許下天長地久的承諾,“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她突然爬到柳原身邊,隔著他的棉被,擁抱著他。他從被窩裡伸出手來握住她的手。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 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摘自安徽文藝出版社。《張愛玲文集》)張愛玲用一座城市的顛覆成全了白流蘇的“傾城之戀”。曲終人散,人生卻還得繼續。

可現實裡的張愛玲,誰來成全她的“傾城之戀”? 她遭遇了愛情中所有的痛苦、掙扎與背叛,她沒有白流蘇幸運,即便有一座城市為她的“傾城之戀”崩塌,崩塌的也只有她生命裡所有愛的奢望與絕世的才情。

白流蘇的“傾城之戀”得到了愛情與婚姻,而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卻令她戒了一世的繁華與冷暖。一代才女繁花落盡,只留下遍野的千秋殘紅,唯有香如故,傾城依舊。

讀不懂的心經“心經”來自佛語,意為以般若智慧認識自心性體,到達彼岸世界的途徑,彼岸的世界何其深奧,何其神秘,何其虛妄……非俗世凡人所能覬覦,所能徹悟,唯其各自唸叨各自內心那段難念而又無法言說的“心經”,或許是本能、或許是天性、或許是偏執、或許是變態、或許是狹隘、或許是荒誕、或許……《心經》是張愛玲的一篇帶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戀父情結式的短篇小說,講述了年芳二十的女孩許小寒與父親許峰儀之間的一段貌似荒誕且糾纏不清,又不失悽美的不倫戀情。

許小寒把對父親的親情之愛,逐漸演變為一種對異性的眷念與愛慕,從自然天倫的父女關係蛻變為戀人關係,進而發展為少女對男子的傾心愛戀與追求。他們彼此深深地依戀著,又隔著倫理之牆的阻滯,驟冷驟熱、忽喜忽悲、千迴百轉,糾結成一段蘊含著性愛情結潛意識的“心經”,一段不合常理的“心經”,雖有些驚世駭俗,但出自張愛玲之手,似乎也合乎情理,她的性格以及她的文字一向是有些詭異、乖戾的。

《心經》裡的主角………自戀自私的許小寒,幾乎就是張愛玲的一個縮影,她們一樣的孤芳自賞、一樣的顧影自憐。這樣的水仙情結,讓兩人的身影重疊,而張愛玲又藉由“許小寒”的意象,表達了自己對父親複雜的情感。對許小寒的描摹,也是對她自己毫不留情的剖析。

心理學認為,如果一個女孩沒有辦法解開戀父情結,也就是沒有從這種情感中得到回報,那麼,她往往會走向自己的內心,她會從缺失裡找到一份補償,那就是自戀,就是水仙似的人格特徵,包括自戀、自愛、自卑、自私,而這樣的人格特徵再逐漸演變為爭強好勝,唯我獨尊。張愛玲就是一個典型的水仙人格的女子,她有著濃濃的戀父情結,潛意識裡總在渴求和尋找那份父愛,她無盡蒼涼的人生,不能不說與她的戀父情結有關。

張愛玲四歲的時候,母親因不滿父親抽鴉片、吃喝嫖賭、墮落的遺少作風而遠赴英倫。張愛玲整天跟著父親。那時的父親是溫和而慈祥的,教她認字,讀詩書,在她稚嫩的作文上眉批點評。父親還帶她去咖啡館、夜總會,甚至妓院,所有紈絝子弟尋樂子的地方,張愛玲都跟著父親去過。這段與父親相依為命的日子,在張愛玲幼小的心靈裡,是一抹溫暖的橙紅色。

然而,這種快樂溫馨的日子沒過多久,父母離異,父親娶了後母,父親的愛彷彿不再屬於張愛玲,張愛玲有一種失去父愛的恐懼,這種恐懼很快轉化成對後母的仇恨,她恨不能將後母從陽臺上推下去。因為和後母發生激烈的衝突,父親狠心地暴打她,囚禁她,在她病入膏肓的時候,熟視無睹,令她幾乎命喪黃泉。

從此,張愛玲失去了父親的寵愛,她甜美的夢被粗暴地撕碎,她的生活再也沒有橙紅色,只有灰暗與陰霾。張愛玲與父親的這段溫情時光,始終令她難以釋懷,為了抓住或者延續這種情結,她極端地一次又一次愛上足可以做自己父親的男人,她把愛情葬送於可悲可泣的戀父情結裡。

在張愛玲的文字裡,常常會看到他父親的影子,常常會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那份戀父的情結,當這種情結得不到回報的時候,就轉變為一種自戀、自私、孤傲、冷漠。

在她冷酷無情的文字裡,當她偶爾提及父親,筆墨裡總是流灑著溫情與眷戀。當她翻看舊書時,看到父親英文體的字跡,就有一種春日遲遲的感覺,很濃、很重、很溫暖。也許,她想借著文字來彌補這份情感的遺憾與缺失。《心經》裡許小寒對父親淋漓盡致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