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菲悄然遠遁的同時,對此絲毫不知情的奧地利官方,依舊保持著和法蘭西帝國之間的秘密交流渠道。
法蘭西代表團離開維也納之後,兩方在私下裡的秘密外交聯絡就沒有中斷過,秘密特使們在巴黎和維也納之間頻繁來訪,塔列朗和梅特涅兩位帝國的首相,此時也在力求完成他們最後的協調工作。
所謂的“協調”,現在就是指帕爾馬公國的未來繼承事宜。
這個公國位於北義大利,本來是屬於西班牙波旁家族統治的,不過後來在1796年,就被法蘭西共和國所佔領,接著它在奧地利和法蘭西之間來回拉鋸,直到拿破崙皇帝最終將其征服為止。
在拿破崙的時代,它被併入到了義大利王國當中,由加冕為義大利國王的拿破崙統治(不過統治權由義大利總督歐仁親王代理)。
雖說叫“義大利”王國,但是這個王國的統治範圍僅限於北義大利而已,而南部義大利,則由那不勒斯王國統治(這個王國同樣也是從西班牙波旁的兩西西里分支手中搶來的),由繆拉元帥和拿破崙的妹妹卡特琳娜共同統治。
就這樣,波拿巴家族基本上將整個亞平寧半島納入到了自己的統治當中。
不過,等到1814年拿破崙帝國崩潰,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哈布斯堡帝國和西班牙波旁家族反攻倒算,在義大利重建了自己原本的統治,而這時候,圍繞著一批義大利小邦的歸屬權,兩邊又產生了些許的爭議。
最後爭議的結果是,北義大利最富庶的倫巴底和威尼斯,被哈布斯堡帝國直接統治,同樣富庶的佛羅倫薩,也同樣由哈布斯堡的旁系繼承,至於帕爾馬,皇帝決定先交給自己的女兒路易莎,安置這位“前皇后”。
面對這種領土安排,波旁王室自然非常不服氣,可是他們畢竟勢單力孤,在維也納和會商沒有多少話語權,所以他們只能盡最大努力進行抗議。
不過,畢竟是老牌王族,哪怕是衰敗了,也有輿論的話語權,再加上此時的奧地利,一直在鼓吹“列強平衡”,所以不想顯得吃相太難看,最終兩方達成了私下裡的協議:在路易莎去世之後,將帕爾馬公國交還給兩西西里波旁的王室,由王室的旁系繼承。
在奧地利看來,這麼一個小小的公國,不值得大動干戈,而且路易莎再婚嫁給了奈佩格伯爵,按照王朝的視角屬於“貴賤通婚”,她的兒女本來就沒有王位的繼承權,所以在她死後把領土還給波旁也算是合情合理。
至於當時幽居在美泉宮的羅馬王(這時候已經降格成為了萊希施泰特公爵),已經被皇帝巧妙地無視掉了。
總之,經過這一系列檯面上和檯面下的交易,兩個王族總算完成了一項精巧的安排,對帕爾馬公國的歸屬設定了最終的條件。
一切都看起來很完美,很理所當然,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一系列戲劇性事件在1830年前後發生,波旁王室再一次失去了法蘭西,而荷蘭王國也被迫吐出了比利時,薩伏伊家族轉而成為義大利民族解放的旗手……維也納和會上的種種“精巧”的構思,逐漸被現實無情地打臉了。
這還只是“前奏”而已,因為隨著波拿巴家族重新崛起,整個體系在悄然之間已經變得搖搖欲墜。
要麼就用一次激烈的戰爭來決定這個體系是否應該延續,要麼就利用某種辦法籠絡波拿巴家族,把心懷不滿的法蘭西帝國也納入到這個體系當中——圍繞在奧地利眼前的,只剩下了這兩個選擇。
而老皇帝和梅特涅在斟酌之後,也只能無可奈何地選擇了後者。
畢竟,如果真要和法蘭西帝國刀兵相見,那首當其衝的必定是控制著北義大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而且歷史已經證明了,就算戰勝了波拿巴家族,受損最大的還是奧地利。
就算贏了,只是比徹底戰敗稍微好一點點而已。
已經傷痕累累的帝國,很難再支撐起下一次的災難性鬥爭了。
正因為對此心知肚明,所以在法蘭西“江山變色”之際,梅特涅的對法外交重點,就轉向瞭如何安撫雄心勃勃的年輕皇帝,以及將他和法國籠絡到對奧地利有利的國際體系當中。
這項龐大的工程,對任何一個外交家來說都是艱苦的工作,對已經年邁的梅特涅來說更是如此,但即使如此,他也還是竭盡全力去做,這不僅僅是為了帝國的利益,也是為了他個人的身前身後名。
儘管多次和法國為敵,但是他對法蘭西並沒有什麼敵意,恰恰相反,他一直試圖保留一個強大但不破壞平衡的法國,以滿足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