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被從花園口衝出來的黃水淹得流離失所的難民們像潮水一樣,頓時向著四通八達、繁華似錦的鄭州市蜂擁而來。鄭州儘管再怎樣富饒,物阜民豐,可怎麼也禁不住這麼多蝗蟲般的難民進入。人滿為患,鄭州市立馬就超負荷了,社會秩序隨之也就紊亂起來。
在這蝗蟲般多的逃難人裡,夾雜著一家有幸四口—父母、姐弟—都逃離了水患而離鄉背井的人。老漢姓劉,女兒叫碧霞,兒子叫大勇。他們一家人隨著逃難的人流,也來到了鄭州市。可是此時鄭州市裡滿街都是難民,臺階上躺的、街當中坐的,把來往行人的路都已經阻擋住了。討飯吃的乞丐們一個接一個,像走馬燈似的挨家挨戶走著要飯吃,簡直讓鄭州的住家戶應接不暇。他們即使再樂善好施,哪裡有那麼多的食物來施捨給這麼多的難民吃?這麼多的難民誰又能都供給得起他們飯吃?可想而知,討飯人自然也就有不少成天都討不著吃的東西而空著肚子的了。他們要想討到飯吃,也就只好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了。你看,這時他們光討飯的形式就五花八門,異彩紛呈起來:有靠唱小曲討飯吃的,有靠吹笙簫等樂器討飯吃的,也有靠擺攤賣藝討飯吃的,還有靠諞快板、耍雜技或者說山東快書討飯吃的。這些難民們一進門口裡就熱情洋溢,滔滔不絕地念叨起來:“來得巧,來得妙,老爺吃飯也來到。”這話讓人猛一聽倒還覺著順耳,可是細一琢磨,反而弄不清這行乞的和施捨的,他們之間究竟誰是“老爺”了。不過討飯的難民們不管怎樣挖空心思,花樣翻新,最終還是逃脫不了厄運的。他們整天還是飢腸轆轆,餓得眼花、腿軟、心慌、氣短,走不動路。
可惜劉老漢一家景況更慘,這些諸多討飯吃的門道他們全都不會,因此就總想能夠找一個出力下苦的活兒幹著混飯吃。可是鄭州市一瞬間被難民給擁實了,能夠有多少下苦出力的活需要人幹?勞力市場出現了嚴重的供大於求現象。劉老漢一家辛辛苦苦地找了好長時間,也沒能找到一個實在的活兒。靠碧霞、大勇討飯,青年娃們要飯很少有人給;靠劉老漢、老婆要飯,怎能養活得了一家四口人?好不容易女兒劉碧霞在一家紡紗廠找到了一份活兒,但是在紗廠幹活時間長,噪音大,空氣十分的乾燥汙濁,更不要說一個人還得要看好多臺紗車,一天到晚連喘口氣的空兒都沒有,能累死人。劉碧霞把腳都跑腫了,一回到家腰疼腿痠,躺下身子就都站不起來了。這些都不消說,為了養家餬口劉碧霞她什麼苦都能吃得下,可是畢竟工錢給得太少,一天累死累活才能掙人五毛錢。你想想,一家子四口人,這點兒錢能夠用來幹什麼?就這樣還是幹一天算一天,一天不去幹就沒錢了。反正日子還是沒辦法混得下去。
他們一家人看看實在在鄭州市呆不下去了,就四處打聽,想另外找個地方去謀生。後來劉老漢聽人說陝西關中地方好,有人已經去那兒了,在那兒的日子還能稍微好混一點兒,於是就毅然攜家帶口,離開了鄭州市,不遠千里,隨著逃難的人群又向著八百里秦川的關中顛沛流離而來。從鄭州千里迢迢要到關中而來,單靠步行那是不行的,如果步行,沿門乞討,到不了關中,人早就會被餓死在路上了;坐火車他們又沒錢買票。劉老漢一家人就看其他難民的樣兒,晚上乘著火車站上的工作人員不防備,在火車離開車還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鳴了最後一聲長笛之後,就急速爬上了往西開的貨車車篷頂子,身子緊貼著車篷,兩手死死地抓著車廂篷頂上的某個東西。
火車一瞬間就開動了。劉老漢一家人和其他同路逃難的人一樣,提心吊膽地趴在車篷頂上,雙手扒緊車篷,隨著火車的西開,向著關中逃條活命來了。火車開到了靈寶、閿鄉一帶,突然又給停了下來。劉老漢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連忙惴惴不安地向周圍的同夥兒打聽。同行的夥伴們這才有人告訴他,這裡是離陝西的東大門—潼關最近的地方,再要往前走不了幾站路就是潼關了,一過潼關就算是進入了陝西的關中。劉老漢聽著這話心裡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多少有了一種欣喜,禁不住說:“啊,總算是快到了!這下可有盼頭了。”不想,這些人又接著說:“你先別高興得太早了,其實最難走的一段路才在後頭呢。火車現在之所以在這裡停下來,不再往前開,是因為白天不敢從這兒開往潼關—再往前走不多遠,與山西就只有黃河一河之隔,黃河北岸的山西省早已都被日寇佔領了。日寇在黃河北岸的風靈渡架起了很多門大炮,虎視眈眈,整天都在窺伺著黃河南岸隴海鐵路沿線的動靜。他們一旦發現有情況,立即就會開炮,猛烈狂轟爛炸。這一門門大炮就像是一隻只兇猛的老虎,已經把我國橫貫東西的鐵路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