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3 / 4)

小說:論衡全譯 作者:老是不進球

(11),或作乾糧(12),無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言血流杵(13),欲言誅紂,惟兵頓士傷(14),故至浮杵。

【註釋】

(1)齊王:指齊宣王。

(2)臨菑(9資):齊國國都,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因城臨菑水而得名。

(3)轂(g(股):車輪中心的圓木,中有圓孔可以插軸。泛指車輪。擊:接觸,相碰。

(4)磨:相摩擦。

(5)衽(r8n認):衣襟。帷:圍帳。掛在上面的叫幕,把四周圍起來的稱帷。(6)引文參見《戰國策·齊策》。

(7)熾(ch@斥):強盛。

(8)激齊王:據《戰國策·齊策》記載,蘇秦在齊宣王面前極力稱讚齊國國富民強,想激勵他與秦國抗衡。

(9)參見古文《尚書·武成》。

(10)杵浮:疑“浮杵”之誤倒。章錄楊校宋本作“浮杵”,可證。

(11)齎(j9基):攜帶。盛:充足。

(12)或作乾糧:語與上文雷同,故疑宋人校語,誤入正文。

(13)疑“杵”上奪一“浮”字。上有“血流浮杵”,“《武成》言血流浮杵”,可證。

(14)惟:因為。頓:倒下。

【譯文】

蘇秦以齊宣王說:“臨菑城中,車碰車,人擠人,抬起衣袖能成幕,連起衣襟能成帷,揮灑汗水能成雨。”齊國即使繁榮昌盛,也不會如此。蘇秦誇張的話,是在激勵齊宣王。祖伊進諫紂王,就像蘇秦說服齊宣王一樣。聖賢誇張文辭,對外有目的,內心未必這樣。怎麼知道呢?《尚書·武成》說周武王討伐紂王,鮮血流得能漂起杵來,可見幫助紂王作戰的人很多,所以流血如此之多。如果老百姓都希望紂王滅亡,軍隊會土崩瓦解,怎麼肯作戰呢?然而祖伊說“老百姓沒有一個不想紂滅亡的”,這就像蘇秦誇張的話一樣。《尚書·武成》說血流得能漂起杵來,也太過分了。戰死者流的血,怎麼能漂起杵來呢?考察周武王是在牧野討伐紂的,黃河以北地勢高,土壤都很乾燥,士兵被砍傷血流出來,就會滲入乾燥的土裡,怎麼能漂起杵來呢?何況周與殷計程車兵,都帶足了糧食,不可能有用杵臼的事,怎麼會有杵漂起來呢?說血流得把杵漂起來,是想說討伐紂的時候,由於士兵死傷的很多,以至到了能把杵漂起來的地步。

【原文】

27·18《春秋·莊公七年》(1):“夏四月辛卯(2),夜中恆星不見,星霣如雨(3)。”《公羊傳》曰(4):“如雨者何?非雨也。非雨則曷為謂之如雨?不修《春秋》曰(5):如雨星不及地尺而復(6)。君子修之,星霣如雨。”不修《春秋》者,未修《春秋》時魯史記,曰“雨星不及地尺如復(7)。”君子者,謂孔子也。孔子修之,“星霣如雨”。如雨者,如雨狀也。山氣為雲,上不及天,下而為雲(8)。雨星,星隕不及地,上覆在天(9),故曰如雨,孔子正言也。夫星霣或時至地,或時不能(10),尺丈之數,唯審也。史記言尺(11),亦以太甚矣。夫地有樓臺山陵,安得言尺?孔子言如雨,得其實矣。孔子作《春秋》,故正言如雨。如孔子不作,“不及地尺”之文,遂傳至今。

【註釋】

(1)莊公:指魯莊公。莊公七年:即公元前687年。

(2)四月辛卯:據王韜《春秋朔閏表》為周曆四月初五日。

(3)霣(y(n隕):通“隕”,墜落。

(4)《公羊傳》:又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闡釋《春秋》大義的著作。相傳為戰國初齊人公羊高撰。

(5)不修《春秋》:指沒有經孔子改訂過的《春秋》,即魯國原來的編年史。

(6)如:疑是衍文。下文“雨星不及地尺如復”,可證。復:恢復。這裡是回升的意思。

(7)如:而。

(8)雲:疑作“雨”。本書《感虛篇》有:“夫雲出於丘山,降散則為雨矣”,與此同意,可證。

(9)在:表動作涉及的處所。

(10)能:及,到。

(11)史記:這裡指未經孔子改訂的魯國編年史。

【譯文】

《春秋·莊公七年》:“夏四月初五,晚上不見恆星,星星像雨一樣落下來。”《公羊傳》說:“像雨一樣的東西是什麼?不是雨。不是雨卻為什麼說它像雨一樣呢?沒有修訂過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