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3 / 4)

小說:論衡全譯 作者:老是不進球

(3)異:這裡作陌生講。詭:隱蔽。這裡是陌生的意思。

(4)卒(cù猝):同“猝”,倉猝。

(5)憒(kuì愧):昏亂,糊塗。憒憒:糊里糊塗的樣子。

(6)有:遞修本作“肯”,可從。

【譯文】

齊郡的人世世代代刺繡,普通婦女沒有不會的;襄邑一般人都會織錦,就是遲鈍的婦女也沒有不手巧的。天天看,天天做,手就熟練了。假使“有俗材而無雅度”的讀書人未曾見過,手巧的婦女未曾做過,生事生手,就是偶爾幹一下,匆忙瞟一眼,即使是明擺著的問題,很容易乾的事,也會糊里糊塗看不清,幹不了。當今評論事情,不說經歷少,而說才幹不敏捷;不說未曾做過,而說智慧不夠,這不符合實際情況。儒生的才幹沒有不敏捷的,職業沒有幹不了的,只是他們有高尚的志向不肯去做。現在社會上一般人看見不願習文書,就說他們不會;看見他們不肯去做吏事,就說他們幹不了。

【原文】

34·8科用累能,故文吏在前,儒生在後,是從朝庭謂之也(1)。如從儒堂訂之(2),則儒生在上,文吏在下矣。從農論田,田夫勝;從商講賈(3),賈人賢;今從朝庭,謂之文吏。朝庭之人也,幼為幹吏(4),以朝庭為田畝,以刀筆為耒耜,以文為農業,猶家人子弟,生長宅中,其知曲折(5),愈於賓客也。賓客暫至,雖孔、墨之材,不能分別。儒生猶賓客,文吏猶子弟也。以子弟論之,則文吏曉於儒生(6),儒生暗於文吏(7)。今世之將相,知子弟以文吏為慧(8),不能知文吏以狎為能(9);知賓客以暫為固(10),不知儒生以希為拙,惑蔽闇昧,不知類也。

【註釋】

(1)庭:章錄楊校宋本作“廷”,可從。下同。

(2)儒堂:指儒家學習經書的地方。這裡指通曉儒家經書。

(3)商、賈(gǔ古):古稱“通物曰商,居賣物曰賈。”這裡是經商做買賣的意思。

(4)幹吏:漢代郡縣中辦理文書的小吏。

(5)曲折:這裡指宅院內房屋,道路的情況。

(6)曉:通曉。這裡是熟悉的意思。

(7)暗:這裡指生疏。

(8)文吏:句子意思不通,疑“文”系“久”之誤。“知子弟以久為慧”,跟下文“知賓客以暫為固”,正反為文,可證。

(9)能:根據文意,疑前一個“能”是衍文。“不知文吏以狎為能”,與下文“不知儒生以希為拙”,文例相同,可證。

(10)固:淺陋。這裡指不瞭解情況。

【譯文】

是因為要分別和比較能力的大小,所以文吏排在前,儒生排在後,這是從朝廷的角度說的。如果從通曉儒家經書的角度來評定儒生與文吏,那麼儒生在上,文吏在下。從務農的角度來評論種田,農夫最高明;從經商的角度來講做買賣,坐商最能幹;如今從朝廷的角度來論人才,所以說文吏最高明。朝廷裡的人,年紀小的時候做幹吏,以朝廷為田地,用刀筆作耒耜,把公文當農桑,就像人家的子弟,生長在宅院中,他們知道宅院內房屋,通道的情況,勝過賓客。賓客剛來,即使是孔子和墨子的才智,也不能辨別。儒生像賓客,文吏像子弟。用子弟熟悉宅院作比喻來評論文吏和儒生,那麼文吏在掌握文書上比儒生熟悉,而儒生比文吏生疏。像當今的地方長官,知道子弟因為在宅院裡時間長熟悉情況才聰明起來,卻不知道文吏是因為文書熟練才能乾的;知道賓客因為剛來不瞭解情況,卻不知道儒生是因為接觸文書和法令少才拙笨的。這裡糊塗不明,不會類推的緣故。

【原文】

34·9一縣佐史之材(1),任郡掾史(2);一郡修行之能(3),堪州從事(4)。然而郡不召佐史,州不取修行者,巧習無害(5),文少德高也(6)。五曹自有條品(7),簿書自有故事,勤力玩弄,成為巧吏,安足多矣?賢明之將,程吏取材,不求習論高,存志不顧文也。稱良吏曰忠,忠之所以為效,非簿書也。夫事可學而知,禮可習而善,忠節公行不可立也。文吏、儒生皆有所志,然而儒生務忠良,文吏趨理事。荀有忠良之業,疏拙於事,無損於高。

【註釋】

(1)佐史:漢代鄉的低階官吏。

(2)掾(yuàn怨)史:漢代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吏的屬官,分曹治事,通稱掾史。多由官員自己舉薦。《後漢書·百官志》:“郡國及縣,諸曹皆置掾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