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2 / 4)

小說:論衡全譯 作者:老是不進球

,是次一等。’只說天生就知道的,不講學習和請教別人,說的就是像項託這樣的人。王莽的時候,勃海郡的尹方年紀才二十一歲,沒有老師也沒有學友,卻天生智慧聰明,通曉六藝。魏都牧淳于倉向皇帝上奏:‘尹方不用學習,得到文章就能讀誦,論說道理能引用五經文字,解釋文字議論事理,都能滿足人們的心意。’皇帝徵召尹方,讓他辨認鳥蟲書,又對他進行策試,他沒有不知道的,天下人稱他是聖人。沒有老師、學友,卻通曉六藝,根本不學寫字,得到文章卻能誦讀,這是聖人了。不學自己能知道,沒有老師自己能通曉,不是神而先知又是什麼呢?”

【原文】

78·12曰:雖無師友,亦已有所問受矣;不學書,已弄筆墨矣。兒始生產,耳目始開,雖有聖性,安能有知?項託七歲,其三四歲時,而受納人言矣。尹方年二十一,其十四五時,多聞見矣。性敏才茂,獨思無所據,不睹兆象,不見類驗,卻念百世之後,有馬生牛,牛生驢,桃生李,李生梅,聖人能知之乎?臣弒君,子弒父,仁如顏淵,孝如曾參,勇如賁、育,辯如賜、予,聖人能見之乎?

【註釋】

卻念:退思,往後推想。

顏淵:參見2·2注(18)。

曾參:參見2·2注(18)。

賁、育:孟賁、夏育。參見2·4注(15)、25·7注。

賜:端木賜,子貢。參見3·3注。予:宰予。參見11·14注(12)。

【譯文】

回答說:即使沒有師友,也已經有所提問與接受指教了;不學寫字,已經擺弄過筆墨了。小孩剛生下來,耳目才開始張開,即使有聖性,怎麼能有知識呢?項託雖然才七歲,但他三四歲時,已經能接受容納人們所講的事情了。尹方雖然才二十一歲,但他十四五歲時,已經有許多所聞所見了。天性聰明才智過人,獨自思考無所依據,沒有覺察到預兆,不見類似的效驗,往下推想到百代之後,會有馬生牛,牛生驢,桃樹結李子,李樹結梅子,聖人能預見到這些情況嗎?往下推想到百代之後,會有臣殺君,子殺父,像顏淵那樣的仁人,像曾參那樣的孝子,像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像子貢、宰予那樣的能言善辨的人,聖人能預見到這些情況嗎?

【原文】

78·13孔子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又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損益,言“可知”;稱後生,言“焉知”。後生難處,損益易明也。此尚為遠,非所聽察也。使一人立於牆東,令之出聲,使聖人聽之牆西,能知其黑白、短長、鄉里、姓字、所自從出乎?溝有流壍,澤有枯骨,發首陋亡,肌肉腐絕,使人詢之,能知其農商、老少、若所犯而坐死乎?非聖人無知,其知無以知也。知無以知,非問不能知也。不能知,則賢聖所共病也。

【註釋】

引文見《論語·為政》。

引文見《論語·子罕》。

損益:增減。這裡指對周代禮義制度的增減改易。

所自從出:指家族淵緣。

壍:據本書《四諱篇》“腐澌於溝”,當作“澌”。澌(sī思):死。這裡指死屍。之:指聖人。

【譯文】

孔子說:“如果將來有人繼承周朝的禮制,即使經過一百代,它的損益情況也還是可以預見得到的。”又說:“後輩是可令人敬畏的,怎麼能知道後來的人不如現在的呢?”孔子論將來禮制的增減改易,稱為“可以知道”,講後輩,稱為“怎麼知道”。這是因為後輩的情況難以斷定,而制度的增減改易容易判明的緣故。這些例子都比較遙遠,不是人們所能耳聞目見的。讓一個人站立在牆的東面,叫他發出聲音,讓聖人在牆的西面聽他的聲音,聖人能知道這個人面板黑白、身材高矮、籍貫、姓名和家族淵緣嗎?水溝裡有流屍,山澤裡有枯骨,頭髮和麵孔都爛掉了,肌肉都腐爛消失了,讓人去詢問聖人,聖人能知道他是務農還是經商,年齡大小,以及犯什麼罪而被處死的嗎?並不是聖人無知,而是隻憑他的才智是無從知道的。憑他的才智無從知道,不問就不能知道。不問不能知道,這是賢聖同樣具有的缺陷。

【原文】

78·14難曰:“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鳴於門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蹄。’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其蹄。’使人視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蹄。詹何,賢者也,尚能聽聲而知其色,以聖人之智,反不能知乎?”

【註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