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2 / 4)

小說:論衡全譯 作者:老是不進球

案書篇第八三

【題解】

案書,就是評書。本篇列舉了從先秦到東漢的一些著作,粗略地分析了它們的優劣之處。評論涉及的是劉向的《七略》顧及不到的地方。從評論中可以看出,王充主張著書立說必須“得實”,而不應該“華虛誇誕,無審察之實”;必須有益於“富國豐民,強主弱敵”,而不應該“無道理之較,無益於治”;必須揭露和解決矛盾,因為“兩刃相割,利鈍乃知,二論相訂,是非乃見”,對“言非是偽”的東西,要“剖破渾沌,解決絲亂”,使“言無不可知,文無不可曉”,而不應自相矛盾,兩說並傳,文意難曉。對古今作者和著作的評論,王充反對“珍古不貴今,謂今之文不如古書”。他認為,“古今一也,才有高下,言有是非,不論善惡而徒貴古,是謂古人賢今人也。”“才有深淺,無有古今;文有偽真,無有故新。”凡是真知灼見,無論古今,都應肯定。“人期賢知,不必孔墨。”今人同樣能進入聖賢之列。本篇所論的某些具體問題不一定正確,但他提出的如實評價作者和作品的主張,至今仍有可取之處。

【原文】

83·1儒家之宗,孔子也。墨家之祖,墨翟也。且案儒道傳而墨法廢者,儒之道義可為,而墨之法議難從也。何以驗之?墨家薄葬右鬼,道乖相反違其實,宜以難從也。乖違如何?使鬼非死人之精也,右之未可知。今墨家謂鬼審人之精也,厚其精而薄其屍,此於其神厚而於其體薄也。薄厚不相勝,華實不相副,則怒而降禍,雖有其鬼,終以死恨。人情慾厚惡薄,神心猶然。用墨子之法,事鬼求福,福罕至而禍常來也。以一況百,而墨家為法,皆若此類也。廢而不傳,蓋有以也。

【註釋】

右:尊崇,信奉。古代以右為尊。

此文疑有誤。《日鈔》引作“自相乖反”。本書《薄葬篇》雲:“墨家之議,自違其術。”關於這個問題,王充在本書《薄葬篇》中有詳細的評論。

“審”字下疑脫“死”字。上文有“使鬼非死人之精”,正與此相應。有:疑當作“右”,形聲相近而誤。《薄葬篇》雲:“雖右鬼,其何益哉?”語意正與此同。

【譯文】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墨家的開山祖是墨翟。考察一下儒家之道流傳下來而墨家之法廢棄不用的原因,是因為儒家的道理可行,而墨家的主張難從。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墨家主張薄葬而又信奉鬼神,道理互相矛盾違背了實際情況,當然難以順從。矛盾到何種程度呢?假如鬼不是死人的精神變的,即使尊崇它,它也不會知道。現在墨家認為鬼確實是死人的精神變的,優厚死人的精神而薄待死人的屍體,這是對死人的精神優厚而對死人的屍體薄待啊。薄厚不相稱,表裡不一致,那麼鬼就會生氣而降下災禍,即使尊崇精神變的鬼,鬼最終也會因為薄待了屍體而懷恨。人之常情是想往優厚而憎惡薄待,鬼神的心也同樣如此。採用墨子的主張,侍奉鬼而祈求福,恐怕福極少來而禍反而常來了。以一種情況來推論其它各種情況,墨家的主張,大都屬於此類自相矛盾的情況。所以墨家的主張廢棄而不流傳,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文】

83·2《春秋左氏傳》者,蓋出孔子壁中。孝武皇帝時,魯共王壞孔子教授堂以為宮,得佚《春秋》三十篇,《左氏傳》也。公羊高、穀梁寘、胡毋氏皆傳《春秋》,各門異戶,獨《左氏傳》為近得實。何以驗之?《禮記》造於孔子之堂,太史公漢之通人也,左氏之言與二書合,公羊高、穀梁寘、胡毋氏不相合。又諸家去孔子遠,遠不如近,聞不如見。劉子政玩弄《左氏》,童僕妻子皆呻吟之。光武皇帝之時,陳元、範叔上書連屬(11),條事是非(12),《左氏》遂立。範叔尋因罪罷。元、叔天下極才,講論是非,有餘力矣。陳元言訥(13),範叔章詘(14),《左氏》得實,明矣。言多怪(15),頗與孔子“不語怪力”相違返也(16)。《呂氏春秋》亦如此焉。《國語》(17),《左氏》之外傳也(18)。《左氏》傳經,辭語尚略,故複選錄《國語》之辭以實。然則《左氏》、《國語》,世儒之實書也(19)。

【註釋】

《春秋左氏傳》出於孔壁,本書《佚文篇》說同,恐非事實。

孝武皇帝:漢武帝。本書《正說篇》作“景帝時”。有關史書記載亦互有出入。穀梁寘(hì志):即穀梁赤。胡毋氏:胡毋是複姓,這裡指胡毋子都,漢景帝時,因精通《春秋公羊傳》,當過博士。《漢書·儒林傳》:“胡毋生,字子卿都,齊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