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分水陸兩路下江南。二月初二,圍攻南京;十四日,就攻克南京。隨後分軍攻克鎮江、揚州。隨後太平軍改南京為天京,定都於此,正式建立政權。計自金田起義到此時,太平軍只用了兩年三個月,就席捲長江,截斷了清朝的漕運,控制了中國的經濟中心地帶。
至此,太平軍前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進入鼎盛時期。
戰略抉擇(1)
諸葛亮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他高臥隆中,未出茅廬,就已經預知三分天下。這個戰略眼光比他後來所獲得的多個具體戰役的勝利都有價值得多。三足鼎立五十多年的格局,由此開創。
所以說整體戰略是個大問題。
太平軍在發展壯大之後,在發展戰略問題上也遭遇了瓶頸,他們內部的爭論和最終的選擇,決定了整個太平天國運動的結局。
在太平軍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對於太平軍內部對於前途問題有過很多爭論。早在攻打桂林不克之時,就有人不願意離開老家廣西,想繼續在廣西境內轉戰。但是當時廣西境內戰略態勢實在過於惡劣,幸虧楊秀清有遠見卓識,決定全軍進入湖南。後來攻克武昌後,關於前途問題曾經有一場大討論。武昌地處九省通衢,是戰略要地,本來可以在此穩定政權,但當時有欲北上襄樊至河南進取中原者;有欲西進入川者;有欲沿江而下取金陵者,眾人議論紛紛。
後來是楊秀清使出“天父下凡”絕招,才力排眾議,決定進取金陵。
洪秀全本人是打算北上河南進取中原的,其實一直到攻克南京的時候,洪秀全仍然有這個打算,而且支援這種戰略的大有人在,將領羅大綱就曾說:“欲圖北必先定河南。大駕駐河南,軍乃渡河,至皖、豫一出。”不過洪秀全最終被楊秀清說服,入主南京,正式定都。據說促成楊秀清下終極決心的,是一個湘籍老水手的言論,此人力諫東王:河南河水小而無糧,敵困不能救解。今得江南,有長江天險,又有船隻萬千,又何必往河南!”定都天京之後,楊秀清又派兵北伐西征,鞏固政權。其中石達開的西征獲得巨大勝利,而北伐則由於過於孤軍深入,被清軍全殲。太平天國究竟是不是應該定都天京,以及定都天京後的戰略抉擇,一直是後人爭論的話題。
從當時的情形來看,太平軍當有兩種選擇:一是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效法明末的李自成,直逼北京;二是在南京建都,在江南一帶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軍事上要抵禦清軍的進攻,經濟上要發展生產積蓄力量,政治上則要建立自己的政權,與清廷劃江而治。然後等力量積攢到足以徹底推翻清朝統治的時候再攻打北京,平定天下。這兩個方案仔細分析其實是各有利弊:若全力北伐,就仍然只能採用流寇戰術。而清廷肯定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北京,太平軍當時雖然聲勢極為浩大,但是能不能擊破清廷傾國之力所做的防禦和圍追堵截,尤其是面對以僧格林沁為代表的蒙古騎兵之時,勝負很難預知。畢竟當時的清廷雖然國勢衰退,但與黑暗透頂的大明朝相比,還是具備很強實力的,因此李自成式的孤注一擲能不能成功是個問題。
如果留守南京發展根據地,走的就是朱元璋的道路,所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也。但是太平天國的鬥爭形勢和朱元璋當時所面對的形勢不可同日而語:朱元璋那時天下大亂,陳友諒、張士誠等群雄並起,元朝顧此失彼,焦頭爛額,所以朱元璋採取這種卞莊刺虎的策略可以說是十分明智;然而太平軍所面臨的形勢卻幾乎是自己孤軍奮戰,雖然北方有捻軍等起義友軍,但是都不成氣候,對清廷的牽制力並不是很大,清廷能夠集中全部力量來對付太平軍。這樣一來,究竟能不能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也是個大問題。
當時的太平軍中洪秀全是教主、精神領袖,而實際主理軍政大事的是楊秀清。從楊秀清最終的選擇來看,他選擇的策略是:留守南京,派北伐軍進攻北京,又派西征軍開拓疆土,建立根據地。後人對此多有詬病,認為孤軍北伐是軍事上的冒險和賭博,留守南京是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等等,這些說法當然都有道理,但是並沒有說出問題的關鍵。
北伐的決定應該說是沒有錯的,關鍵是楊秀清把北伐的目的給定位錯了。根據當時的形勢,如果北伐從總的戰略上來說是採取一個對清廷以攻為守的態勢,威脅北京而不真的一定要攻打北京,然後北伐軍爭取在豫、皖一帶站住腳,建立根據地,逐步向陝、晉、冀、魯發展,則完全可以起到牽制清軍力量的作用,為江南主要根據地的開拓爭取時間和空間,還可以和天京方面互為犄角之勢,相互呼應。以北伐將領林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