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2 / 4)

小說:王汝梅解讀金瓶梅 作者:嘟嘟

字涉及竹坡行事皆為實錄。此一版本藏大連圖書館。

《金瓶梅》三種版本系統(2)

大連圖藏本與吉林大學圖藏本相比勘,有多出的夾批、眉批。正文文字相異處,大連圖藏本同崇禎本,而吉大藏本則與崇禎本相異。說明大連圖藏本正文更接近崇禎本。大連圖藏本刻印在前,吉大藏本是據大連圖藏本加工修飾而成。大連圖藏本正文多用俗別字、異體字。吉大藏本與之相比,俗別字、異體字少,刻印更為精良。根據對大連圖藏本、吉大圖藏本比勘研究初步判斷:大連圖藏本為張竹坡於1695年刊刻的初刻本。當時生活貧困,處境艱難,於三個月匆忙評點完稿,在金陵刊印發售“日之所入,僅足以共揮霍”(《仲兄竹坡傳》),“我為刻書累”(竹坡《幽夢影》評語),不久,“遂將所刊梨棗,棄置於逆旅主人,罄身北上”(《仲兄竹坡傳》)。三年後的1698年病死在鉅鹿客舍。張竹坡評點時,對小說正文除迴避清諱,改“胡僧”為“梵僧”,改“虜患”為“邊患”,改“匈奴”為“陰山”,改“�狁”為“太原”,改“夷狄”為“蛀蟲”,改“伐遼”為“伐東”等外,一般對正文文字未作改動。吉林大學圖藏本為據張評初本復刻,行款、版式、書名頁、序與初刻本相同。但對評語有文字加工與刪減,對小說正文文字上有改動。此復刻本的加工與刊刻主持者是誰?經考證,初步判定為張竹坡的弟弟張道淵。張道淵是竹坡評點刊刻《金瓶梅》的知情者、支持者,在竹坡死後,又是張評本的修訂復刻者,也應是竹坡手稿的存藏者。道淵在竹坡死後,繼承竹坡之遺志,復刻修訂張評本,在《金瓶梅》的整理傳播上做出了重要貢獻。道淵在《仲兄竹坡傳》中肯定評點《金瓶梅》是可以流傳後世的“著書立說”,“有不死者在”,可以千古不朽。此評,道淵可與其仲兄竹坡共享。

以張評本前述有回前評語本與無回前評語本為祖本翻刻,產生出兩種系列的翻刻本:有回前評語本影松軒本、四大奇書第四種本、本衙藏板本、玩花書屋藏板本、崇經堂板本等。無回前評語本在茲堂本、無牌記本(扉頁框內左下無“在茲堂”三字,有漶漫痕跡,其餘各款同在茲堂本)、皋鶴草堂梓行本等。滿文譯本《金瓶梅》,據張評本譯小說正文。康熙四十七年(1708),有戶曹郎中和素譯(據昭璉《嘯亭續錄》,一說徐蝶園譯,見《批本隨園詩話》)。四十卷一百回。無插圖,序與正文每頁均為九行,豎刻,從左至右讀。國內現存完整的四十卷本兩部,殘本三部。精抄本一部,精抄殘存五回本一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圖書館藏一部。滿文字序漢譯,見《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①參見拙文《關於金瓶梅張評本的新發現》,《吉林大學社科學報》1997年3期。

崇禎本系統《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崇禎本)二十卷一百回(與詞話本分十卷不同)。卷首有東吳弄珠客《金瓶梅序》,無欣欣子序,也無廿公跋(原刊本無,翻刻本有)。有插圖二百幅,題刻工姓名:劉應祖、劉啟先、黃子立、黃汝耀等。這些刻工活躍在崇禎年間,是新安(今安徽歙縣)木刻名手。這種刻本避崇禎帝朱由檢諱。據以上兩點和崇禎本版式字型風格,一般認為這種本子評刻在崇禎年間,簡稱崇禎本(包括清初翻刻的崇禎本系的版本在內)。現今存世的十幾種崇禎本系的本子類別不同。從版式上可分兩類。以北京大學圖藏本為代表是一類,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東吳弄珠序四葉,扉頁失去,無欣欣子序、廿公跋。回前詩詞前有“詩曰”或“詞曰”。日本天理圖書館藏本、上海圖藏甲乙兩種、天津圖藏本、殘存四十七回本等,依版式特徵,與北大藏本相近。另一類以日本內閣文庫藏本為代表,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八字。扉頁題《新鐫繡像批評原本金瓶梅》。無欣欣子序,有東吳弄珠客序、廿公跋。回首詩詞前多無“詩曰”或“詞曰”二字。首都圖書館藏本、日本京都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本,依版式特徵與內閣本相近或相同。眉批刻印行款不同。北大藏本、上圖甲本眉批四字一行為主,也有少量二字一行的。上圖乙本、天津圖藏本眉批二字一行為多。內閣本眉批三字一行。首圖本無眉批。有夾批。王孝慈舊藏本為學界所特別關注。原藏插圖二冊二百幅。1933年北平古佚小說刊行會影印詞話本中有附圖,即據王氏藏本影印。第一回第二幅圖“武二郎冷遇親哥嫂”欄內右側題署“新安劉應祖鐫”六字,為現存其他崇禎本圖所無。圖精緻,署刻工姓名多。第一回回目“西門慶熱結十弟兄”,現存多數本子與之相同。只有上圖乙、天津圖藏本作“西門慶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