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相瑜伽或是上部滿次瑜伽,隨於其一應善修學。

道炬論說如是建立道之正體,故道第亦如是導,《大覺啊師》於餘論中亦嘗宣說。攝修大乘道方便論雲:‘欲得不思議,勝無上菩提,賴修菩提故,樂修為心要。已得極難得,圓滿暇滿身,後極難獲故,勤修令不空。’又云:‘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與餘事非等,速從彼處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時,與餘事非等,應當出有宅。’又云:‘歸依增上戒,及住願根本,應受菩薩律,漸隨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薩一切行。’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觀瑜伽。’定資糧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圓滿信等財,敬師等於佛,具師教律儀,善勤於修習。瓶密諸灌頂,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語心,清淨成就器。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庚二、所為義

第二、所為義者。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一為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二為廣益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複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須以第引導心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龍猛依怙》亦云:‘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次第引導。聖者《無著》亦云:‘又諸菩薩為令漸次集善品故,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次第利行。’《聖天》亦於攝行炬論成立先須修習到彼岸乘意樂,次趣密咒漸次道理,攝此義雲:‘諸初業有情,轉趣於勝義,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四百論中亦說道次極為決定:‘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此說道有決定次第。《敬母善巧阿闍黎》亦云:‘如淨衣染色,先以施等語,善法動其心,次令修諸法。’《月稱大阿闍黎》亦引此教為所根據,成立道之次第決定。現見於道引導次第諸修行者,極應珍貴,故於此理,應當獲得堅固定解。

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共下士道)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初中分三:

己一、正修下士意樂

己二、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除遣此中邪執

己一、正修下士意樂

初中分二: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初中分二: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辛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初中分四:

壬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壬二、修習勝利

壬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

壬四、修念死理

壬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今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綏懈怠,遂以睡眠、惛沈、雜言、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