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導演分析說,中國電影的商業化浪潮其實只是從本世紀初才開始,而在這十幾年裡,老一輩的編劇,其創作思維已經根本無法滿足現有的商業化的需求,年輕一輩的編劇,又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結構戲劇矛盾和戲劇衝突,導致寫出來的本子基本上是在胡說八道。導演們不得不重新返工,但導演本身基本上沒有幾個是文學科班出身的。所以在很多細節上,這樣做起來的故事也都會被挑出毛病。
從編劇的角度來看,導演們這樣的說法簡直就是在無理取鬧。
在場的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就一再強調編劇維權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正是因為現在的導演們整天篡改編劇的劇本,導致很多精彩的故事被弄得亂七八糟。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不少電影,導演們都沒有經過編劇同意就把劇情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篡改,不但喪失了很多有意義的內容,甚至損害了劇本本身。
而且王興東也在抱怨,編劇本身在電影製作的諸多環節裡。要價已經算是最低的。
“一部投資幾千萬的電影,能夠給編劇的也不過就二三十萬,這已經是很高的了,但比起演員,導演的片酬,這幾乎就是個零頭,甚至還不如辦一次釋出會的花銷,就算這樣還有很多劇組欠著編劇的錢沒有完全付清。”
他幾乎是在站起來向製片方聲討,“這種現象在業內已經很普遍了,哪個編劇沒有討欠款的案子背在身上?所以,中國電影差,根本不是編劇不行或者要價貴,而是整個行業都沒有尊重編劇的勞動,導致編劇也沒有積極性來做一些事情。”
任何一個問題都不是單方面導致的,杜克曾經在這個國度的電影圈裡掙扎奮鬥過,加上從幾年前開始,就讓人一直關注中國市場,蒐集相關的資料,對於很多情況也都有所瞭解。
目前關於中國電影的質量低下,還有一種說法是現在中國電影大環境很好,導致很多社會遊資都集中到影視投資方面,而這些熱錢大部分都是從“投資”的角度出發,追求的就是短期的利潤回報。
從中國電影目前的狀況來看,一部電影從開機到製作完成,一般也就是半年到一年左右,如果前期籌備不需要搭景的話,從拿到劇本到立項一般也就短短几十天的時間,而導演製作後期、廣電總局進行審查,一般也都在四個月左右就可以完成。
電影上映之後,幾乎在一個月內都會下線,所以,如果主攻內地市場,不牽扯海外賣片,並且票房的確不錯的話,一部電影的投資方最多一年半就可以把資金回籠。
從這個時間表來看,留給創作者的時間很少,能在短時間內打造出來一部精品,幾乎不太可能。
但對於這種“短平快”撈錢的方式,諸多民營資本也顯得振振有詞:我們本來就來投資的,投資自然是要看回報的,電影精品那是藝術家的事情,觀眾口碑好不好,那也是導演的事情,商人能賺到錢就足夠了。
從近兩年的中國爛片型別來看,大部分的電影集中在驚悚、愛情、喜劇三類,因為根據市場調查,這三類電影基本上是目前投入成本最低、又最容易產生票房回報的種類。
如同好萊塢一樣,驚悚片的投入一般都很少,這邊的圈內曾經流傳著一種說法:驚悚片不會賠錢。
而愛情故事也一樣,只要找對偶像演員,做好宣傳,哪怕是翻拍韓劇都能引來諸多小姑娘的花痴。至於喜劇,則對檔期的要求比較高,而像黃百鳴之類的香港導演,雖然每部喜劇電影都招來罵聲一片,但就是因為靠上了賀歲檔,所以幾乎從來就沒有虧過。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低成本、低檔次的作品都可以賺錢,使得國內諸多投資方對於國產商業電影的要求開始逐漸降低,畢竟商業投資都是有風險的,與其大成本、高代價的去拍攝一部製作精良的商業大片,反不如花少一點錢拍一部爛片,儘管內容不好看,卻可以賺錢。
這方面最突出的反例就是張國師的《金陵十三釵》。此前有傳聞說,他的投資人之所以和他分手,就是因為《金陵十三釵》的確花了數億元來進行製作,但最終的票房結果卻是慘敗,讓作為商人的投資方無法接受,開始思索另外一種風險較低的套路。
商人逐利無可厚非,但這種投資思路必然會對中國電影發展起到一些不良影響,誰都知道,中國電影想真正走向世界電影市場,驚悚、愛情、喜劇根本起不了多少作用。
這種思路已經開始影響到中國電影的多元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目前基本沒有出現過正宗的科幻電影,而從好萊塢真正能流通全世界的電影來看,其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