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此,楊堅腳步不由得加快,他得和伽羅說說。
秦王宮。
嬴政皺了皺眉,有此等功績和能力的女子,為何沒有更多記載下來?
【在分析原因之前,讓我們再來更深入回顧下剛才所說的——】
【李淵起兵,柴紹要響應去迎接義旗,而平陽昭公主留在長安,一介女流之輩,於隋末亂世之中,當真如她所說的那樣,一個婦人,遇到危險最容易躲藏起來嗎?】
【那個時候,隋煬帝還沒死,各地農民起義混亂不堪,連有些郡縣官員都各自稱王稱霸,可謂是草木皆兵的時代了。】
【更何況,平陽昭公主可沒選擇一條穩妥保險的道路,而是選擇了一條更為艱難兇險的道路。】
【前面有言,平陽昭公主招收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
【於《舊唐書》記載中——“公主乃歸鄠縣莊所,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人,起兵以應高祖。”】
【我們足以得見,這隻幾百人的隊伍,可是在滿是流寇山匪的混沌之地!那些人,可基本上都是一些亡命之徒。】
“亡命之徒……”
劉徹嘶了一聲:“一介女流,又變賣家產,去招收亡命之徒,這無異於是與虎謀皮啊。”
但話說回來,能在如此複雜危險的情況下,做到這種程度和地步,更是讓人不得不讚嘆這位平陽昭公主的膽識與謀略。
【將一群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一起,又要讓其聽令,將諸多人擰成一股繩,還要再繼續招收和籠絡其他勢力的人,而且還是在個多月的時間裡,試想一下,若換做是男子,恐怕也沒有多少人能做到吧?】
【而這些人所聽令和效忠的,可還是一位女子。】
【要知道當時李淵的勢力可是也還剛起來,打著李淵的旗號?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亂世之中可不缺梟雄人物,如那王世充和竇建德等人。】
【可多數起義軍盡被平陽昭公主招入麾下,又是因為什麼?憑的又是什麼?】
【能起義的首領,再怎麼說,也必然是有所能力之輩,他們卻甘願聽命於一個女子,並且在平陽昭公主的帶領下,擊退一波又一波前來攻打的隋軍,勢如破竹的佔領了一個又一個地方,這能說是巧合和幸運?】
歷朝歷代無數人下意識搖了搖頭,當然不能。
這又怎麼可能歸功於巧合和幸運,恐怕是男子,都未必做得到如此!
【所以,單憑這些僅有的記載來看,平陽昭公主之能力,其在軍事指揮上的天賦和膽略,以及能夠和秦王李世民並肩作戰的實力,我們是否能夠猜測或篤定,這李唐的江山,平陽昭公主恐怕也居功甚偉!】
【可這樣一位軍事能力卓絕的公主,卻在長安之戰後,幾乎銷聲匿跡,再一次傳來的,卻是她的死訊!】
【為何獨獨是作為女子的她,沒有更多的記載事蹟流傳下來?】
【是平陽昭公主在戰局穩定之後,就退居幕後?這可能嗎?她甘心嗎?】
【一個完全有能力,也不比男子差的女子,一個已經統領了七萬多人隊伍的女主帥,怎麼就要突然退居幕後了?】
【所以,這若是平陽昭公主之意,於情於理都不合。】
【那麼,只能是外界因素的迫使……】
隋末亂世。
聽到這裡,李娘驀地攥緊了手。
隨即無聲扯了扯嘴角。
外界因素的迫使……如今她遭受的,豈不是同樣的事情?
【究竟是什麼外界因素?】
【讓我們來看看於史書記載中,關於平陽昭公主以軍禮去下葬時的情景——】
【平陽昭公主下葬時,及將葬,詔加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
【這是軍禮規格,但有禮官和大臣反對,提意見說——“以禮,婦人無鼓吹。”】
【即女人下葬時用鼓吹與古禮制不合。】
【為什麼不合?難道她沒有在亂世之中出了力?難道她沒有組建那超七萬餘人的隊伍?難道她沒有和李世民一起攻克長安?難道那山西的咽喉要道,不是她帶領娘子軍去駐守和防守?!】
【哦,是了,也是給出了答案——簡簡單單的“婦人”,以及“女人”二字,與古禮制不合,就能抹殺她的一切!!】
咔噠——
武則天將手中的茶盞放於桌案上,無聲諷笑。
婦人,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