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文字這樣一種嶄新的
方式,我們簡直就是被這樣的新方式所逼迫,不管願不願意,我們都得接受這樣一
種方式,除作我們甘願被別人指責為一個落後於時代並且立刻將被時代所淘汰的可
憐蟲。
在這樣做的時候,我痛切地認識到,我們的文化之根正被斬斷,我們傳統的一
部分正被埋葬,那個至今只有五十年曆史的電腦代替了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傳統書寫
方式,它在這麼做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傳統書寫方式裡面色含的歷史價值,更不
必說這裡麵包含的審美價值了。譬如,從今以後我們還能欣賞到那說不明、道不完
的書法藝術嗎?
我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這樣的簡單代替並不會使我們與電腦立刻建立一種
十分和諧的關係,更不會讓我們與電腦產生一種我們和傳統書寫方式曾經有過的那
種下意識的關係,而正是這種下意識的關係,使我們的文化傳統保持了統一。
也許,比我們更年輕的人們不會有這種文化壓力,他們和電腦的關係與我們有
著本質的不同。但是,這並不能夠說明我們承受的壓力毫無意義,不能夠說明一種
偉大的文化傳統的被丟棄是值得歡欣鼓舞的。因為,如果我們不能尊重歷史的話,
那麼,歷史同樣不會尊重我們,不會尊重今天妄自尊大的人們。
幸福的衝浪和不幸的沉沒
今天,我們將成為一名無可比擬的“衝浪者”,假如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足夠的
熱情進入那個叫做INTER之海的話。
在那裡,我指的是INTER上,衝浪將是十分的刺激和興奮,超文字閱讀讓我
們知曉了施瓦辛格的下一部動作片訴求的是什麼內容,盧卡斯正作著怎樣的空間戰
幻想,而歐文·斯通先生在《野戰排》、《KFG之後又有著多少有關社會、政治、藝
術的想法……INTER為我們展開的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資訊之海,我們在其中漫遊、
衝浪,同時真正地感受到什麼叫做“浩瀚”。
如此看來,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逢其時,生逢神奇的INTEK時代,但
衝浪者中有人難道不會因此而沉沒嗎?且不說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那麼多的資訊,即
使對一顆有準備的頭腦來說,過多、過量、過分的資訊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十分有
害的。現比心理學家和通訊理論家早就對人體作為資訊的通道量做過實驗,他們證
明瞭這麼兩點:人類處理資訊的能力是有限的,資訊的超負荷將會使人們嚴重地行
為失常。在那些資訊研究先驅者的眼裡,超量的資訊攝入將會導致一個不祥的結果:
精神的紊亂。聯想到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有著穩定發展節奏的社會,當我們要以大
大快於這個節奏的速度去接受和處理資訊,其中的裂縫不是由此而清晰可見嗎?
儘管,一個技術社會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對於每一個衝浪者來說,在
他航行之前,他應認識到這樣一點:並不是每一次的衝浪都是必須的,他應謹慎地
作出選擇以防在資訊之海里被徹底淹沒。
奈斯位元還能預言什麼
整整16年之前,美國未來學家奈斯位元在他著名的《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
的十個新方向》一書中,已經天才地預言了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將從非此即彼的選
擇到多種多樣的選擇,更分散、更個人化的生活模式將成為主要的方向和趨勢。16
年之後,奈斯位元的預言果然得到了世界性的印證。
在上海,’98之夏人們的休閒生活便呈現了1982年(也即奈斯位元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