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野是指今天江西境內的贛江上游,具體位置當在今南康縣南大庚嶺北部一帶。這個地區在軍事上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僅是閩越人與嶺南越族相互聯絡的嶺口要衝,而且還與閩越北部的會稽郡緊緊相連,一旦駐軍把守,對進攻閩越族十分有利。駐守在此處的秦軍,實際上是接濟南下番禺的後續部隊。第五路秦軍“結餘幹之水”。餘干,今江西北部的餘干縣,餘干之水指自都陽湖流出的餘干水系,而餘干水系是閩越人到達江淮的通道,此地雖距嶺南較遠,但地理位置亦相當重要。史學家顧祖禹認為:“越人慾為變,必先由余幹界中積食糧乃人,伐材治船,蓋其地當閩越襟領也。且北距大江,西隔重湘,兵爭出人,常為孔道。”故此,只要秦軍佔領了此地,在軍事戰略上就完全打破了閩越人北人江淮的可能性。
但由於閩越之地“僻處海隅,偏淺迫隘”,既無城郭,也無村落,不僅沒有什麼險要之處可資憑依,甚至連人行的道路也沒有,只有偶爾在河谷盆地裡碰到越人聚居的山洞和稀疏的人煙,因而形成了“用以爭雄天下,則申兵檳糧,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則山川間阻,不足恃也”的滲淡局面,這個局面在秦軍先進的戰術、精良的武器、密集的兵力的強大攻擊下,更加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以閩越王無諸所匆匆組織起來的越人反抗力量很快被擊潰,秦軍順利地佔領了閩越之地,同年,秦王朝在閩越之地設定了閩中郡。
秦軍雖以凌厲之勢攻佔了南越大部分地區,但是尚未開發的嶺南地勢複雜,地廣人稀,有限的秦軍在此難於立足,常常遭到越人的暗中攻擊。恃別是第一和第二路軍,在進攻西販人的過程中,遇到了頑強的抵抗,以屠唯為首的一些秦軍將領,在攻佔西甌族的過程中,被短暫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變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指導下,採取了一系列錯誤的政策。他們在‘片領地區,對被擊潰的西甌人不採取安撫政策,而是急於施行中原“暴秦”的那一套殘酷無情的法令,對被征服的越人採取了重壓和歧視的態度。尤其讓西甌人難以容忍的是,秦軍主帥屠唯在進人象郡之後,特意派人將西匝族的首領譯籲宋召到帳前,強行命他依照秦朝對蠻族的事例貢獻當地土特產。面對屠唯的非禮,譯籲宋拒不答應,狂傲的屠難一怒之下命刀斧手將譯籲宋推出帳外砍下了頭顱。這一事件使西甌人舉族震驚,他們寧願“皆人叢薄中,與禽獸處”,也“莫肯為秦虜”,形成了一股誓與秦軍拼死一搏的悲壯力量。西甌人自覺面積極地組織起來,推舉本族能攻善戰的傑俊為將領,發揮自己善於爬山越嶺和駕船盪舟的長處,利用當地山青林密、河谷縱橫的地形,不斷髮動對秦軍的襲擊,使秦軍在佔領區無法安寧,疲意不堪。在極度的屈辱與悲憤中組織起來的西甌族人,還不斷地襲擊秦軍的糧道,致使秦軍糧食匾乏。與此同時,強悍的西歐族人還集中力量不斷對秦軍發起進攻,秦軍出現了“屯守空地,曠日持久,士卒勞倦,越乃出擊之,秦兵大破’的悲慘局面。最後連不可一世的秦軍主帥屠唯也在亂軍中被殺死,其首級被西甌族人取去祭神。
秦軍主帥屠唯的被殺及大量將士的傷亡,使整個南征的秦軍受到了重創,佔據桂林、象郡等地的秦軍日夜憑城固守,身上的盔甲都不敢卸下。而此時秦軍的糧草和軍事裝備在接濟上又出現了空前的危機,這就使已進入嶺南地區的部隊陷人了極為不妙的境地。在這種格局下,秦軍不得不調整作戰計劃,暫停對西販族人的攻伐,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整個嶺南戰事進人了秦越對峙的階段。
當然,這種秦越對峙的局面是暫時的,就秦始皇的性格和秦王朝的實力,決不可能允許秦越長期對峙下去,既然戰刀已經出鞘,就很難不見血而還。為了解決秦軍的糧草、裝備等供給問題,儘快完成對嶺南地區的全面征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
於是,一項因戰爭的需要而開鑿的浩大水利工程在南中國拉開了
帷幕。
史祿與靈渠的開鑿
秦始皇命令下達後,由史祿組織指揮十萬軍工執行這一任務。史祿,名祿,官職為秦監御史,故此史料中稱他為史祿或監祿,至於他姓什麼、生卒年代和籍貫都無法確考,後世研究者只知道他大致是秦始皇同時代的人,他的名字之所以還能流傳於後世,是與他主持宏偉的靈渠開鑿工程緊密相關。靈渠的開鑿應當是史祿一生中所做的最具影響力的大事。
歷史上最早記載史祿名字和開鑿靈渠之事的,要數司馬遷和劉安等人,但是他們的記載都十分簡略。司馬遷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