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史記》、(漢書》之後的中外學者圍繞秦平嶺南到底始於何時的問題,展開了無休止的論爭,並漸漸形成’了四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這場戰爭開始於秦王贏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持這種說法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史學家仇池石,他在其編著的《羊城古鈔》一書中認為:“始皇二十五年,遣王剪南征百粵,略定陸梁地,以為南海、桂林、象郡。”由此仇池石認為秦統一嶺南的戰爭是從公元前222年開始,於此年結束並設嶺南三郡的。
第二種說法認為開始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持此種說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明代人郭輩和法國人鄂盧梭,其中郭輩明確地把秦設南海等三郡的時間定於公元前221年。鄂盧梭則根據《淮南子4人間訓》中有關秦派出5O萬大軍的說法,認為:“似乎《淮南子》所言之役,應在公元前221年。”
第三種說法認為開始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廣東學者余天熾即持此說。
第四種說法認為開始於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越南史學家陶維英即持此說。他在其所著的名著《越南古代史》一書中,明確表示“秦朝發兵應在公元前218年”。
以上四種說法,其時間跨度從公元前222年到公元前2I8年,這些說法雖然各有各的論據和理由,但又有不盡完善和推理的成分。按照史學家、考古學家張榮芳、黃淼章的推斷和論證,以上四種說法,前三種離歷史史實較遠,只有越南史學家陶維英提出的第四種,也就是公元前218年一說比較符合史實,其主要理由是:
據《淮南子·人間訓》所說的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這段記載,聯想到平定嶺南為公元前214年這一明確記載,那麼由公元前214年上推3年則為公元前217年。就在這一年,《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記為“無事”,故此,秦發動戰爭之年就只能是公元前218年了。
當然,這個推斷和結論也有不少學者提出質疑和相反的意見,有的學者仍固執地認為秦平嶺南的戰爭最遲不超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主要理由是,這一年秦始皇曾東巡並在琅邪臺的刻石中列舉其疆域有“南盡北戶”,這個“北戶”即“北向戶”,秦時泛指五嶺以南地區。如果此時秦軍沒有開赴嶺南,秦始皇為何要把嶺南當做秦朝的版圖而論定?從《史記》記載看,這次秦始皇的東巡,足跡曾到達了衡山,這個衡山離五嶺山脈不遠,應與嶺南戰爭有關。以上觀點遭到了歷史學家何清谷等人的反對。儘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公元前221年“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挑、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的記載,於是便有人認為這是官方文告,並根據“南至北向戶”這一提法斷定此年秦軍已到嶺南。何先生認為以上記述不像政府文告,而是司馬遷概括的秦王朝後期的疆域,如文中“北據河為塞”,顯然是公元前214年蒙恬北逐匈奴後秦的北疆,因而不能據此確定秦進軍嶺南的時間。
不管以上的推斷和論證誰是誰非,秦始皇在蕩平六國並建立起強大的秦王朝不久,即派出大軍攻伐嶺南則是事實。在這場戰爭中,秦軍的總指揮官屠維指揮五路大軍,分別從五個方向撲向嶺南。I1從文獻記載看,五路大軍中的一、二路是用來對付越族中的一支—西販族的。第一路塞譚城之嶺。據專家考證,這裡說的譚城之嶺就是如今的越城嶺,蜿蜒於廣西東北部和湖南邊境,向南沿湘桂走廊可達西威族地區。第二路守九疑之塞。九疑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南,由此向西南,越都龐嶺進人廣西,再沿賀江而南亦可與西啞人接觸。從歷史記載來看,“塞”和“守”並非進攻之意,可能由於西販族人的強悍與分散,秦軍不敢貿然行動,只好暫時採取防守戰略,當眾多的秦軍在南越戰場上大顯身手時,這兩路大軍才以進攻的姿態沿上述兩條路線向西販人的聚集區推進。與第一、第二路軍不同的是,第三、第四路秦軍好像一開始就以進攻的姿態出現在南越戰場上,尤其是“處番禺之都”的秦軍。在老將任囂的指揮下,他月l'以贛江上游作為前進基地,越過梅嶺後,便在橫浦(今南雄縣城附近)暫時駐紮下來,伐木造船,然後到今夭的曲江、英德、清遠,逐站築城以確保隊伍能穩步前進,最後抵達海邊的番禺。
任囂所率領的這支部隊是幾路大軍中最為神速的一支,到達番禺後,任囂便選擇適當的地方,建立起一座小城,後來人們便稱它為任囂城,這座城是秦南海郡的郡城—番禺城,也就是最早的廣州城。第四路軍守南野,這裡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