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2 / 4)

小說:北地槍王張繡 作者:想聊

長安,以長安之地理必不會如楚漢相爭之時淮陰侯淹廢丘之水一般可將全城淹沒。不過水量也會增加,此情況之下河道未必能及時疏通,卓以為主公可在長安城東南開挖一湖,用以調節水量,若水量過多可開閘引入湖中,若雨水不足使得河道過淺亦可開閘將平時儲起的水從湖中引出,以充長安河道。”

開湖調節城池水量,漲潮之時,水量充沛,則可引水入湖中,而水量過少之時則可開湖放水增加城內河道水量,這就是華夏先民之智慧。

張繡聽得,笑道:“大善!”

賈詡沉吟了一下,也說道:“如此一來,的確可減少長安城被水淹之風險。城內水系如此,也足夠矣。”

張繡立即從筆架上將毛筆取下。而後拿過一紙,在上面畫了起來。未幾,毛經集眾人方才所言,一座正方城池以及城池外左右兩邊各兩條河道自北引渭水而後連通東南面的滬水和孀水,城的東南角還畫了一圈,標註之下正是楊卓所言之湖。

隨後張繡將外城的城牆和城牆外的護城河也畫了出來,由於城內四條河道皆是自北向南,出城之後直接溝通護城河再連城東南的湖以及折向東南連通滬水和霸水,故此城內四條河道倒是筆直整齊地將新的長安外城劃分成五部分,其中中間內城的部分最大。

此時眾人已經一同圍了上來。法正見得圖紙,指著最接近內城的兩條河道說道:“四條河道只與城外的護城河連通,未免太過不便,於城內亦要溝通。而這兩河道與內城接近。何於內城城牆之下也開挖一護城河,引此兩條河道之水而入,既可將此兩條河道連通,又可使得內城防禦加強。”

眾人想了想,齊聲讚道:“有理。”此時鐘猜已經接過張繡手上的筆,在紙上畫了起來,將靠近內城的河道接通,內城北面和內城南面皆挖河道連通。楊阜見得,說道:“有此兩條河道接通已經足夠,外面兩條無需在城內接通,若是河道皆通,若敵軍攻破外城則可沿河道直抵內城城下,殊為不美。”眾人聽得,一同點頭。

張繡笑道:“河道雖然便利,然不可無大街。由於內城為新長安城之中心,故此當建一街貫穿長安南北,此街則為中軸。而城內有四條河道貫穿南北,當在河道內外亦設大街貫通南北,如此一來東西兩邊當各有兩條貫通南北之大街。五條大街與四條河道相加則為長安城貫通南北之道路。而貫通東西之街巷亦如南北一般,亦設九條大街,如此則定為新長安城之格局。”

頓了一頓,張繡繼續說道:“新長安城中,繡以為將長安學宮、科舉考察皆設在城北,兩邊則為蒙學以及販書和文房四寶等物。城東為文官之官邸所在,城西則為武官之官邸所在,可從大街直通內城,方便議政。城南則以坊為主,東、西兩邊各設市,市中為大商家所交易買賣之地小商販則可沿坊擺賣。膘騎大將軍府、京兆尹府等府衙全數在內城,其中京兆尹府在內城邊,方便百姓報官。”

鍾妹聽得,驚道:小商販可沿坊擺賣?如此一來城南就會混亂,不便管理。”

張繡聽得,笑道:“若只容許在市中擺賣,市的地方就算再大也不可能容納所有大小商販。若是日後打通前往大秦國的商路。長安就是最重要之地,要容納各地商人只有兩個市恐怕不夠,就算市能容納各地商人,那長安的小商販根本無處可做買賣,如此豈不是絕了他們活路。將坊、市開啟,雖然不便官府管理。但長安城內外的百姓皆可在坊間擺賣。如此一來就算他們家中沒田。但能做買賣亦不至於餓死。”

張繡身為穿越者知道歷史的程序,坊與市之間的界限遲早要打破,歷史上是推後了近千年到宋代的時候才打破。坊與市的打破使得宋代商貿發達,大小商人隨處可見,漢末人口雖然不如宋代,但張繡若是將坊與市之間的界限打破,就算一名普通的百姓,都可以在坊間隨處擺商貿的發展。

其實這麼做張繡蘊含了另外一層的原因。縱觀中國歷史,都能發現一個朝代到了最後時期,肯定是大量沒有農地的百姓餓死,而這些沒有農地的百姓最後都會爆發起義。這裡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口增多與土地兼併。

一個朝代初立之時人口不多。百姓基本上都能分到田地,然越發展下去,人口越多,田地則越分越少。唐之前田地都歸於世家,唐之後田地則歸於能成功考取功名之士子及其後人手中。如此就是張繡穿越之前所說的土地兼併,這就是導致朝代興替的原因之一。

然這麼多朝代之中,僅有一個是例外,那就是宋代。宋代商貿發達。家中無田之人就會到城中工作。以謀取收入。如此一來無田之百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