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沒出去。
和碩公主將皇上的病哭著告訴了吳應熊。他聽了,面上悲慼,心裡卻踏實了。
第十二章 智編降兵
一、順治帝同意吳三桂出兵平亂
順治帝召見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人,想問他們與戶、兵二部商議關於如何處置吳三桂拒絕裁軍的結果。
說實在話,順治帝心中已隱隱不安。未議之前,他雖然怕因此而使局勢變得複雜化,讓自己難以收拾,但他的心思仍然傾向於裁軍。現在,由於昨日和碩公主探視他之後,他便變得更加兒女情長,優柔寡斷起來。事實是明擺著:如果與吳三桂發生衝突,那麼和碩公主與吳應熊的婚姻便宣告結束。因為,自己當初便是為了籠絡吳三桂而讓妹妹嫁給吳應熊的,所以,一旦對立,婚姻便失去存在的價值。
順治帝還不能做到像那些為了政權的穩固而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到了兄弟相戮,父子相殘的地步。他寵愛自己的皇妹和碩公主,因此,他在盡力維護政權的同時,要保證公主的幸福。
順治帝問:“那日朕命議政王,各大臣與戶、兵二部共議平西王之奏摺,結果怎樣?”
索尼說:“歸納起來有兩種意見:一是同意平西王請求出兵,認為大清國當前確實存在有三患二難,宜出兵平亂為上策;二是認為不能同意平西王出兵。認為平西王出兵只是個藉口,擁兵自重才是目的。此時若不及時裁軍,只怕會養虎為患。”
鰲拜見索尼如此說,怕他將皇上的思路引到兩種意見平分秋色上來,便急忙說:“其實,眾大臣之意,主要是第一種。”
順治帝問:“為何?”
鰲拜說:“他們認為不及時裁軍,確是養虎為患,但那只是將來之事。其結果如何,誰也難以逆料。倒是平西王所說的三患二難卻是目下之憂,若不及時清除,恐危及江山社稷。”
蘇克薩哈說:“其實第二種意見也不容忽視。”
順治帝問:“為何?”
蘇克薩哈說:“眾大臣中有人認為,平西王之奏摺,不言滅永曆帝,便可見其用心險惡。”
順治帝說:“這不正是朕所憂慮的麼?”
遏必隆說:“依臣看來,還是第一種意見較之第二種意見更有說服力些!”
聽遏必隆之言,鰲拜心中暗喜。
順治帝問:“你說說為何?”
遏必隆說:“臣認為從社稷安全出發來考慮:不管平西王是否有異心,那都是一種猜測。然而,平西王擁有重兵卻是事實!再加上那些尚沒入編的降兵,平西王所擁之兵,恐怕要出乎我等意料之外!”
順治帝驚問:“有這麼嚴重?”
遏必隆繼續說:“這只是臣的看法。如按第二種意見辦,而平西王拒絕裁軍,便有激化朝廷與平西王的矛盾,到那時,只怕擒虎不成,反被虎傷!”
蘇克薩哈不服說:“我不同意遏必隆之說法。明知其擁兵自重,而不採取措施加以抑制,豈不會更加被虎所滅!”
鰲拜見機而上,說:“蘇克薩哈之說法欠妥,平西王擁有重兵是真,但他會擁兵自重與朝廷抗衡,那只是一種猜測。猜測便是一種猜測,豈可與事實等同?”
索尼說:“即使蘇克薩哈的說法只是一種猜測,我們卻不能任其自然,必須加以抑制。”
遏必隆說:“這也正是臣要論及的。”
順治帝說:“那你便說吧!”
遏必隆說:“以朝廷之力與吳三桂去抗衡,確實有擒虎不成,反被虎傷之慮。然而,如果讓吳三桂出兵平亂,讓其與敵兵互相消耗,既可達到平亂之效,又有裁軍之實。所以,臣認為依平西王所奏是上策。”
索尼說:“遏必隆所論有欠妥之處。平西王之奏,是出兵去平李定國和土司之亂,而並非去消滅永曆賊,永曆帝是本,李定國是末,吳三桂捨本求末之舉,其目的在於想留下埋伏。”
鰲拜說:“臣認為永曆帝雖然是本,然而是朽木之本,不用吹灰之力便可收拾,而李定國白文選之流雖然是末,卻是生機盎然之末。只有讓吳三桂捨本求末,其實力才會大受損耗。”
蘇克薩哈說:“鰲拜此論大謬!永曆帝雖是喪家之犬,然而他仍然是漢人心中的皇帝,只要登高一呼,擁者必眾。到那時,我大清恐難收拾大局。”
鰲拜說:“臣認為,永曆賊雖是漢人之皇帝,亦有登高一呼,擁者必眾之憂。然而,皇帝之所以為皇帝,必有土地以養之,必有諸侯供其驅之。永曆賊既無國土,又無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