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管事點了點頭,對著那三個老實巴交的村民招呼道:“走吧,天黑之前還得回來,一會兒進了衙門,別給我隨便亂說話。”他轉過頭來,又狠狠地瞪了楊超一眼,冷笑道:“你要是在衙門裡也張著大嘴巴亂嚷嚷,回來我就叫人撕了你這張嘴。”
“是……小的再也不敢了。”楊超知道自己又丟了分,趕緊點頭哈腰。
十三、點醒齊管事
朱元璋跟在齊管事身後,出了馬家偏院,在一片正在春耕的田梗邊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了一陣,田地裡有許多馬家的長工短工在犁地,見到齊管事,眾人的眼裡都帶著一絲畏懼和厭惡,但看到後面的朱元璋,眾人則揮手示好,臉上露出真誠的微笑。這段時間以來,朱元璋在長工短工們中間樹立形象的工作做得挺不錯,很得人心。當然,他現在的聲望比起白水王二來說還是要差一籌,說起白水縣的第一條好漢,眾人還是習慣性的將王二放在首位。
走完田間小道,走上了寬暢的黃土官道,道上人煙稀少,可見白水縣的破敗。然後又走了半個時辰,才來到了白水縣城,城池寄託在高地不平的山地之上,房屋起伏,屋瓦相連,縱目望去,彷彿在看一座小山,只是山上修建著許多房屋罷了。
城裡的模樣顯得十分破敗,路邊野草叢生,房屋失修,行人稀少,乞丐成群。朱元璋一邊走,心中一邊哀嘆:我一手建立的大明朝,居然被後世子孫經營成了這個樣子,真是豈有此理。
不一會兒,前方出現一個小廣場,這種廣場朱元璋很熟悉,它的名字叫衙前廣場,是每一個縣衙門前面都會有的。廣場左邊有一個小亭子,名叫“申明亭”,這個亭子是朱元璋自己的獨創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建立“申明亭”,將之定為讀法﹑明理﹑彰善抑惡﹑剖決爭訟小事﹑輔弼刑治之所,簡單來說,就是把犯了法的壞人在這裡批鬥的意思。
在廣場的右邊,正對著“申明亭”,還有一個“旌善亭”,亭上書寫善人善事,表彰貞節善行,簡單來說,就是把做了好事的人拿來表揚的意思。
這兩個亭子曾經是朱元璋的得意之作,它們的存在,曾經大幅度地提高了人們的道德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白水縣的這申旌二亭卻已經年久失修,申明亭已經沒有了蓋子,旌善亭也折了一根木柱,顯得搖搖欲墜。申明亭中有一塊石碑,上書“誣告加三等”五個大字,但是由於石碑已經被歲月侵蝕,這五個字看不太清楚了……破敗的申旌二亭,彷彿在訴說著大明朝崩壞的道德……
走過空曠的衙前廣場,終於來到了縣衙門的前面。大門左側,有一個半人高的小廟,這東西叫做皮場廟,裡面供奉著一個土地公。看起來似乎是求土地公庇佑的意思,其實不然,這裡是剝皮的地方!
朱元璋上一世親手製定了一個規矩,官吏貪汙髒銀六十兩之下,就要押到皮場廟梟首示眾,然後行剝皮塞草之刑……具體的做法就是:把貪官的皮剝下來,然後在人皮裡面塞上草,也不知道這個算不算稻草人,反正把這東西放在衙門公堂的旁邊,用來警告繼任的官員。
量刑雖重,效果卻不佳,大明朝依舊貪官汙吏橫行。
朱元璋現在看著撲滿了灰塵的皮場廟,只感覺心裡沉旬旬的,經過幾百年在天空中當旁觀者的歲月,他從後世學到了一個新詞,叫做“高薪養廉”。雖然這個政策也無法完全杜絕貪官汙吏,但不得不說,比“剝皮塞草”要強!一味的暴力無法解決問題,制度的嚴苛也要考慮到人心的容量。
這時齊管事已經向衙門前的差役通報了一聲來意,兩個差役帶著眾人向衙門裡面走。
只見大堂上明鏡高懸,一個四十來歲的官老爺坐在案桌之後,他的名字叫做陳觀魚,乃是白水縣的縣尊大人,長著一張國字臉,三縷長鬚,滿臉正氣,堂下則跪著一個莊稼漢子打扮的人,正被兩個衙役按倒在地,拿大木板比劃著他的屁股,將打未打,情形十分可笑。
這個行為叫做“坐堂比糧”,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縣令大人坐在堂上,對不交稅賦的“刁民”用刑,逼得“刁民”交納稅賦,這是每年春賦和秋賦都會出現的傳統節目,總會有些交不上來稅的“刁民”,縣令大人就把他們抓來,痛打一頓,打完了……稅賦你還是得交,不交就隔兩天又抓來打,打到你交了為止。所以每年一到春秋時分,縣衙門裡總有人在吃板子。
齊管事招呼了身後人一聲,雙膝一軟,就在堂下跪了下去。朱元璋也不動聲色地跟著跪下,只聽齊管事小聲小意地道:“縣尊大人,您還記得小人嗎?小人是白水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