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4月下旬,遼東的天氣終於經過數個晴天,有了春天的味道。廝殺聲劇烈起來,東北軍和塞北軍對瀋陽的總攻發動了。
經過一個冬季的圍困,瀋陽日軍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糧草都不濟了,最近十幾天全靠日軍的空投。而空投的準確性且不說,就是那些雙翅膀的日本運輸機為突破塞北空軍的封鎖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東北的戰事中,空軍優勢一直在塞北一方,不得不說小鳥公司研製生產的燕式單翼全金屬戰鬥機,不管是質量上還是效能上都勝過日軍戰機一籌。也就是日軍最先進的九七式戰鬥機能跟燕ⅱ式抗衡了,至於九二、九五式完全是炮灰。
現在塞北裝備了一千多架燕ⅱ式戰鬥機,一百架偵察機,完全滿足護航和奪取制空權的需要。但是如果日軍一旦結束南方戰事,或者是把南方的先進戰機全部調往東北的話,恐怕局面就不是那麼樂觀。只是塞北卻沒辦法擴大自己的空軍,不是生產力不夠,趙書禮極為重視飛機生產,按照塞北現在的生產力,年產三千架各型戰機輕輕鬆鬆,這還是不動員不加班的情況,如果滿負荷極限運作,飛機生產力恐怕逼近一萬是沒問題的。可是問題在在於塞北沒有更多的駕駛員來駕駛這些飛機,飛行員的訓練太漫長了。
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成為空軍一個重點解決的難題了,為了訓練更多的飛行員,第一空軍向航空公司發出了徵召命令,從航空公司調集了一半一百人的飛行員加入空軍,但是飛民航的飛行員只能執行轟炸任務,空中格鬥對他來說就太苛刻了。同時跟民航簽訂了飛行員培訓協議,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幫忙培訓飛行員,同時空軍自己的培訓計劃也滿負荷運作,過去要三年的訓練計劃,戰爭一開始就縮短到了一年,接著又縮短到了半年,三個月前剛剛定下來三個月,現在又不滿足戰爭的需要了,現在空軍已經制定了極限訓練計劃,一個月培養出一個轟炸機飛行員,兩個月後可以轉戰鬥機部隊。
戰爭是軍事技能最好的課堂,儘管訓練時間在縮短,但是培養出的飛行員素質並不見得差多少,唯一讓人心痛的是,大量的新手上陣傷亡率激增,比過去經過幾年培訓才上戰場的老飛行員存活機率要小很多。但這就是戰爭的殘酷性,日本人也是這樣乾的,沒辦法。
相對於空軍,坦克部隊的損失就少多了,培養起來也容易,因為塞北地區,尤其是外蒙的移民點,由於每戶的土地都較多,而且這裡允許買賣,很多山西老地主都紛紛拿出積蓄到這裡開墾,他們僱傭了大量的拖拉機手,這些拖拉機手就是很好的坦克兵後備人員。而且坦克兵的戰損很少,因為日軍的坦克實在是太差勁了,也就是在南方欺負欺負中央軍,面對幾年前量產的塞ⅱ式坦克根本就不是對手,更何況塞北現在已經計劃列裝塞ⅲ式重型坦克了。
國際上,蘇芬戰爭後,蘇聯暫時沒有什麼威脅了。
但是蘇聯在蘇芬戰爭中暴露出來的軟弱卻讓人觸目驚心,原本西方國家對蘇聯是恐懼的,當年十七國干涉也沒那這個紅色帝國怎麼樣,經過了二十年的和平發展,又進行了幾個五年計劃,西方國家以為蘇聯的戰鬥力恐怕到了空前的地步。甚至黑特勒恐怕也這樣認為,否則不會去跟蘇聯瓜分波蘭了,能獨吞的時候不獨吞不符合他的性格。而蘇聯一直表現出來的也是強大,讓人喘不上氣的強大,和平時期不管是他保留的軍隊數量,還是坦克、飛機的保有量都是其他西方國家的總和。可是這些武器裝備卻老舊了,基於蘇聯的技術能力,他們的武器總是落後西方國家一籌,而他們也沒有意願去改善,因為他們的工廠更改一款產品不是廠長說了算的。倒不是他們生產不出好的裝備,相反,他們的武器設計總能出現天才人物,t34坦克就是例子,而且現在已經出現了。
這款坦克趙書禮已經盯上了,現在正在跟蘇聯談判,談判結束後有望獲得生產許可。
塞北跟蘇聯的談判是密談,當然主要內容不是關於武器的,而是關於戰爭合作的。現在的局勢,儘管沒人進攻蘇聯,但是斯太林已經隱隱感到了威脅。而他的軍隊在蘇芬戰爭中的表現實在是難以讓他滿意,傷亡近百萬他不心疼,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更何況他的心就像鋼鐵一樣堅強,烏克蘭餓死了上千萬人時候他都不皺眉頭一下。但是要知道他面對的對手才十來萬軍隊,而且武器裝備落後,根本不是蘇軍一個檔次的。而且蘇軍暴露出來的弱勢,可能會給其他國家帶來錯覺,覺得蘇聯好欺負,來幹他就不划算了。
而容易這麼幹的國家中,日本人顯然十分符合,日俄戰爭蘇聯人還記憶猶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