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常理,趙王可呼叫的兵力要遠大於淮南王。且不說他“使持節、督中外諸軍事”可以任意調動禁軍,僅以趙王的相國身份,按常例惠帝也應該賜給他一千人左右的營兵作為護衛,當年汝南王、衛瓘都有這個待遇。
如果這些兵力不夠用,當時趙王還兼職擔任著太孫太傅,相國府與東宮相聯,東宮太子衛率合計有上萬人,也是趙王可以依仗的資源。
但不知何種原因,也許是變生肘腋應對不暇,也許是淮南王麾下七百壯士確實勇猛非凡。在兩軍交鋒的初始階段,趙王竟然完全落於下風,“倫與戰屢敗,死者千餘人”。
隨著淮南王的節節獲勝,那些對趙王暗懷不滿的異己分子開始蠢蠢欲動。太子左率陳徽招集麾下三千人,在東宮內鼓譟起來,響應淮南王。不過,這三千衛士沒能幫助淮南王,原因很簡單,東宮有前、後、左、右四衛率,人數上萬。僅僅左衛率三千人是折騰不起來的,輕易就被其餘七千人堵在東宮裡。
淮南王在宮城外的承華門下結陣,強攻相國府,箭如雨下,射得趙王沒有還手之力。趙王的手下也許沒有遠端攻擊武器,都隱在樹後躲避箭矢,趙王本人也差點被箭射死,幸虧有一個主書司馬叫畦秘的捨身救主,替趙王擋箭,自己卻被射成刺蝟。
巷戰從辰時打到未時,也就是上午八點一直打到下午兩點,相關街道兩旁,每棵樹上都插了幾百支箭,戰況之激烈可以想象。
趙王、淮南王爺孫倆在洛陽大道上兵戎相見,四周無數人在偷偷觀望。《晉書》上說“初,倫兵敗,皆相傳:‘已擒倫矣。’百姓大悅。既而聞允死,莫不嘆息。”趙王被擒的傳言竟然引起“百姓大悅”的效果,可見趙王確實不得人心。但是,那些芳心暗許淮南王的人,也不過就是在一旁坐視淮南王被逆轉為敗,然後廉價的發了幾聲嘆息而已。世人的勇氣與正義感到此為止了,人人明哲保身,最終就導致了國家的萬劫不復。
宮外打得驚天動地,皇宮裡面也不平靜。太子左率陳徽的哥哥陳淮在中書省任職(《晉書》上說是任中書令,但此前《晉書》又說孫秀是中書令,又是一個前後打架的例子,潘岳稱孫秀為“孫令”,因此可以肯定孫秀才是中書令,至於陳淮,就不清楚的,也許是中書監,或者只是中書侍郎),陳淮對惠帝說:“宜遣白虎幡以解鬥。”
陳淮是個壞蛋,他在欺負惠帝是個白痴,因為白虎幡根本不是用來解斗的,用來解斗的幡是騶虞幡。當年騶虞幡一出,楚王麾下數萬禁軍立刻作鳥獸散,楚王頓時成孤家寡人束手就擒,威力之大令人咋舌。
白虎幡的作用恰恰與騶虞幡相反,它是用來指示進軍衝鋒的。陳淮實際與他弟弟陳徽一樣,心向著淮南王。如果趙王手下看到惠帝授予淮南王白虎幡,就會誤以為淮南王是奉詔討伐趙王,趙王就會像當年的楚王一樣,不戰而潰。
惠帝上當了,他派司馬督護伏胤率領四百殿中騎兵持白虎幡出宮,勸雙方罷兵。陳淮的計謀看似要得逞了,結果出現了意外。
先前說過,殿中禁軍是站在趙王那一邊的,而且趙王把他的幾個兒子安插在宮中監視皇帝,當時趙王的兒子汝陰王司馬虔擔任侍中,在門下省輪值,他急忙找來伏胤,密謀殺死淮南王,發誓說:“富貴當與卿共之。”
伏胤持幡來到淮南王陣前,拿著一張白紙訛淮南王,說有聖旨助淮南王。淮南王麾下看到他持白虎幡前來,都大喜過望,山呼萬歲。淮南王也不疑有它,走下戰車散開陣型,來到伏胤面前,跪下接旨。伏胤一咬牙,猛然抽刀砍下,淮南王當場身首異處。
突發奇禍,淮南王麾下還沒有反應過來,與伏胤同來的殿中禁軍已經舉起屠刀,趙王麾下也開始反攻。群龍無首,淮南王麾下全軍覆沒,包括淮南王的兒子秦王司馬鬱、漢王司馬迪在內,上千人無一倖免。
趙王贏得不容易,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悅,也為了提醒天下人誰是勝者,趙王在洛陽範圍內大赦。
大赦之後,就是徹底的清算。淮南王的屬官、故友都在清算範圍之內,他們全部被收押交給廷尉定罪,趙王的意思是全部誅殺,幸虧時任廷尉正的顧榮為人正直、處置公允,救活不少人。
趙王還收捕了武帝的另一兒子吳王司馬晏,想殺掉他,因為他是淮南王一母同胞的弟弟。吳王司馬晏“少有風疾,視瞻不端”,是個偏癱患者,長大後病情加重,甚至“不堪朝覲”。連上朝都沒有能力的人怎麼可能謀逆?當年楚王矯詔,他的同母弟司馬乂也沒被牽連到受誅殺的地步。光祿大夫傅祗因此與趙王據理力爭,群臣也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