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的蠻夷可不好惹,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前後派出幾十萬大軍,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才勉強將他們治服。荊州不穩定的局勢嚴重拖了孫吳向北方發展的後腿,《三國志》裡有這麼一句話:“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御,卑詞魏氏。”意思就是說荊州蠻夷易動難安,不停的叛亂使孫權應對不暇,所以才會放下身段,對曹魏稱臣。如今新野王統御失度,看來要步孫氏的後塵。
這諸多不安定因素雜糅在一起,嚴重威脅荊州的穩定。如果此時有強兵震懾,新野王與荊州刺史再積極安撫流民與心懷不滿的百姓,局勢猶有可為,可是偏偏這時候,荊州刺史宗岱受命領著三萬精兵到蜀中去了。
然後,上天降下了壓垮荊州的最後一根稻草。太安二年春,江夏郡的春糧獲得大豐收,往年糧食豐收是大好事,但是當年,豐足的糧食卻把方圓數百里所有飢餓的流民都招引來了。張昌看到那麼多飢腸轆轆的、一無所有的、對人生失去希望的、對朝廷滿懷怨恨的流民,他忽然意識到與其做官兵,還不如造反來得有前途。
張昌於是在江夏郡安陸縣附近的石巖山下招降納叛,他改名為李辰,藉助道教的影響力裝神弄鬼,前來投奔的流民日以千計。
安陸是江夏太守的治所,離石巖山僅僅八十里,而一直等到張昌初具規模的時候,江夏太守弓欽才如夢初醒,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