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理由。
財力,自太平天國以來,這滿清的財力一年比之一年緊張,以至不得不連年舉洋債,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麼比“開源”更吸引人,他們需要一個名義,自己需要的未嘗不是一個名義。
“相爺可知,其實施地稅改革8年後,其地稅收入增加幾何?”
望著翁同龢,看著那似老農般憨厚的面龐,唐浩然又豈不知這看似憨厚的背後隱藏著的心計,就連同李鴻章亦是避之不及,在提出這個問題時,卻是藉機在他的心裡埋下一粒種子。
“其地稅收入一躍增至四千餘萬元,較之明治初年,增加二十倍不止!”
唐浩然只讓翁同龢倒吸一口涼氣,地稅收入增加二十倍,作為戶部尚書的他如何不好奇,過去人家談西洋之強,在於商業、在於工廠,談什麼無商不富、無工不強,可那都太遠了,而現在日本的例子卻就擺在他的眼前,人家可是靠著地稅“富”了起來,若是大清國的地稅也能增加二十倍,那這大清國又豈能不強?
於是翁同龢便看著唐浩然,急忙問道。
“子然,這是為何?”
既然翁同龢問,唐浩然又豈能不答,唐浩然便一一解釋著日本明治維新地稅改革諸多步驟,其如何一步步推行地稅改革,如何制定地稅改革的實施,而翁同龢聽著,則是時而皺眉,時而展眉,而到了最後,其則閉目說道。
“如日人者,於百姓如此這般橫徵暴斂非國朝所取之道!”
而這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唐浩然所提的“地稅改革”取地價3%,國家所收稅賦佔其土地收入所得三成以上的原因,雖說明知道在大清,若是加之地方上的苛捐雜稅、勒索卡拿,國朝百姓其負亦不遜於日人,但翁同龢仍然要說出一番義正辭嚴的話來。
“這是自然,日人之法,亦有不當之處,其後來亦曾降低地稅,雖其仍難免橫徵暴斂,我國亦可以取之於長,補之於短,以子然看來,國朝耕地又豈數十倍於日本,若是效仿日人,體恤民力制定相應之地稅改革,避免地方虛耗、苛雜,其入自然倍增,屆時,國家焉能不強!”
唐浩然的話卻讓翁同龢的內心一時翻滾非常,確實,若是能效仿日本行以地稅改革,適當減其之稅,日人收之地價百分之三,國朝可收百分之一,再免去苛捐雜稅,不單百姓不至再負苛捐雜稅之苦,而更重要的是朝廷亦可借地稅改革之力,收財權於中樞,若無財權為憑,那些封疆大吏又焉能成事?
這般一尋思,翁同龢倒是覺得唐浩然建議頗有可取之處,看著其的眼光也變得越發欣賞起來眼前這個唐浩然,倒不失是一位有為的新人,確實有幾分才學,其實今天他之所以先見唐浩然,一方面故然是因為先前的那篇文章,另一方面確是想借機考量一番,以便向皇上推薦,現在看來,這唐浩然確實可用,不過細細想來,翁同龢仍然能從這個地稅改革中體味到其間的風險,朝野阻之大遠非他所能擋……
猶豫不決間,過了一會兒,翁同龢慢慢點著頭,看著唐浩然說道:
“這日人地稅改革確實有可取之處,然我國朝有聖祖皇帝所留“永不加賦”之祖訓,若是行以地稅改革,其違背祖訓不說,其間朝野阻力,恐非易事,這阻力又當如何消除?”
說罷,翁同龢便盯著唐浩然,全是一副請教的模樣。
“但凡改革,焉無阻力,以至有史以來,但凡改革者,往半途而廢,其因皆為主持者或不能抗其阻力,或半途罷官政息……”
唐浩然一邊說,一邊端茶潤了下喉嚨,同時藉機看了一下翁同龢的神色,果然正如他意料中的那樣,在自己提及“罷官政息”時翁同龢的臉色微變,熟讀史書的他又焉不知商鞅變法的商鞅之遇?以及王安石變法的罷職之鑑,而這正是唐浩然所需要的。
“不過,以子然看來,古之變法之所以半途而廢,除此內外阻力所至,還有一個原因,皆是因其朝野雖知改革之要,卻不知改革之利,所以,欲行以變法,必首先令國人先見變法維新之功,睹變法維新之利,如此方才能變法維新為世人所接受。”
“這,如若不行以變法維新,又當如何讓人先見變法維新之功,睹變法維新之利?”
唐浩然的話,反倒讓翁同龢迷惑起來,凡事總有個先後,若是無雞又焉能有蛋,沒有變法維新,又豈有變法維新之功?
“相爺,若是能以一地而為舉國之先呢?”
在說出這句話時,唐浩然卻是一陣暗自得意,百年後改革開放時,中國所面臨的保守壓力與晚清相比,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