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
中路伯顏的王力大軍是六萬蒙古軍、六萬蒙古漢軍。八萬新附軍。
右路大軍是唆都指揮的十萬大軍,其中四萬蒙古漢軍、六萬新附軍。水陸上面四萬蒙古漢軍、六萬新附軍。
十一月十二日伯顏的大軍首先渡過長江進入建康,隨後唆都的大軍也在泰州過江進入鎮江,隨後和常州的宋軍發生激戰,阿里海牙大軍渡江後在岳陽兵分兩路,一路向荊湖南路潭州方向進攻,一路向江南西路贛州方向進攻。
水路進攻的元帥還是張弘範,戰船三千艘,十萬大軍從杭州灣再次登陸,兵分兩路一路向臨安進攻,另一路向兩浙南路進攻,目標是福州路。
短短的十幾天時間,大宋地方全面告急,各地的救援奏報,象雪片一樣飛向臨安。很多地方也是望風而降,大片地區都投降蒙古,大宋到了最後的關頭。
徽州軍總部裡,參謀部的五十名女參謀一個個忙的一路小跑,葉晴又經過多半年的鍛鍊,終於具備了一個參謀長的素質,一道又一道命令發出,傳令兵一個個出去,一個個進來。
藍玫瑰什麼也不問,好長時間站在那一副大地圖前面靜靜的思考。
(第二部:紅顏至尊)第九十四章 隔岸觀火(二)
藍玫瑰站在這幅地圖前面,看著標示著蒙古軍進攻的幾個箭頭,眉頭緊緊的皺起來。忽必烈動這樣大的肝火,一次出動兵力之多、進攻陣勢之強,也完全出乎藍玫瑰的預料。阿里海牙一路、伯顏親帥一路、唆都一路、張弘範水路,共計分兵四路進攻,總兵力達六十萬之巨。雖然不能說是蒙古傾國之力,但是也非常強大。根據情報部情況,這段時間,蒙古借和談的名義讓大宋偃旗息鼓,是因為蒙古內部查干部落造反。忽必烈調兵去平叛,無力南征,這才給大宋多半年的緩衝時間。
可是宋庭卻以為真的和談呢,完全虛度了寶貴的時間。當蒙古大軍集結的時候才想起來,可是什麼都晚了。葉晴以為小姐是在考慮如何應戰呢,所以參謀部的這些作戰參謀雖然忙碌,都儘量壓低聲音,以免影響到小姐思考。對於蒙古大軍的進攻藍玫瑰並不是太擔心,又是一年的時間,徽州軍倒是沒什麼發展,只是增加了三個步兵師,人馬增加到十萬,算上其它的輔助兵種徽州軍是十一萬部隊。蒙古大軍六十萬分作四個方向,每一路是二十萬不到,只有伯顏和阿里海牙的是二十萬,唆都和張弘範的只有十萬,單獨對抗哪一路也不是藍玫瑰的對手。
伯顏兵分四路,目標還是臨安,這就給了藍玫瑰各個擊破的機會。只要掌握時機,避免被蒙古大軍六十萬合圍,相信伯顏還是失敗的下場。一直讓藍玫瑰猶豫的是出兵的時間,到底救不救臨安。從長遠戰略上講,藍玫瑰不應該救臨安。現在自己是江南東路置制使,政治影響力和社會地位已經有了,不再需要朝廷這杆大旗。如果臨安城破,自己正好借復國之名,進行收復失地,沒有大宋朝廷的限制,自己要好乾得多。
可是如果不救臨安,城裡百萬之眾,那是大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會毀於戰火。多少平民百姓會死於非命,多少文明會毀於一旦。最讓藍玫瑰心裡放不下的,還是那句話“崖山之後無中國。”
歷史由於自己的出現已經偏離軌道,趙晸和趙昺並沒有逃向福州,大宋也沒在那一天開城投降。即使宋朝滅亡之後,中國也有不少抗元的組織和個人。可是中國的文明,漢家文化,也隨著大宋的滅亡而成為歷史。
蒙古現在強勢,如果伯顏大軍滅掉臨安,下一個目標就會是徽州。那個時候自己將獨自面對蒙古的幾百萬軍隊,形勢將更加困難。可能為了自保,根本就無力向外擴張。滅掉臨安,江南其它省份都不會再抵抗,會紛紛投降。元朝在形勢上就等於取得了中國的統一。是不是以後真的就沒有了中國呢?
幾個時辰的思考,藍玫瑰最後的決定是還得救臨安,不能讓大宋這個朝廷倒下。三個重要的原因,一,大宋滅亡,蒙古大軍必然把目標,全部集中在徽州軍身上,徽州軍會成為蒙古打擊的唯一目標,有宋朝在,那是大義的名分,蒙古想取得全國的統一,滅掉徽州軍是沒用的,他還得把目標確定在朝廷身上,可以減輕徽州的壓力。
第二,大宋三百年基業,漢人正統已經深入人心。一旦被滅,漢人的精神必然受到沉重打擊。忽必烈已經開始實行仁政,這個時代的人,國家民族觀念本來就淡,一旦認同元朝統制,就會出現清朝的現象。當初為了不脫掉大明的衣服,不惜穿袈裟。為了不剃髮寧可掉腦袋。短短的二百多年,剪辮子的時候,那些漢族人已經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