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許多治理國家的專業知識。
三、古代政治自有其運作規律
高王凌:我的學生讀檔案,發現比我們原來光讀《清實錄》,(乾隆)要多得多地開會,讓大家提意見。最近有個學生研究糧食問題,乾隆二年三年,有一些地方官包括縣太爺的材料都送上來,把糧食的黑底子全部交代清楚。說你平價賣給老百姓糧食,表面不錯,但這個東西最後到了誰手裡?老百姓怎麼到不了?然後你買糧的時候怎麼不夠錢,你怎麼攤派,什麼都說了,然後不同意見,會議(匯議)的意見他全部都聽取。他相當負責任。以前我們猜測,乾隆是個闊少,是個公子哥兒,他從小生長在深宮,他不知道民間的情況,所以他有個理想主義,就想在糧食上怎麼樣做一件理想主義的漂亮事,過去的潛臺詞是這個。我們現在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他開了很多會,無數人說了實話,他沒有整過一個人,而且他什麼情況都知道。
他不喜歡的是什麼呢?搞一個民主式的瞭解情況,到底下采訪去——這就是乾隆初年的事。江蘇一帶不是老鬧水嗎?淮河流域,有一回他就去調查去了,說這個渠該開不該開,兩撥人就派了人,就跟演出似的,兩隊人馬迎接他,都是假裝的。一幫人是這個利益集團,就都說這個,另一幫人說那個,把他底下那官哄得一愣一愣的。乾隆特別不想這樣,但是他要聽具體情況,但他的聽法跟今天的聽法是很不一樣的。
網易讀書:是,這兒我插入一個問題。您講乾隆是怎麼運作的,乾隆一般就是被我們當做一個象徵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