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道破天機,命不久矣。我並非貪財之人,夫人的銀子我且收下,請放心。十五年後夫人這銀子定會獲得豐厚回報。
李安寧二十歲參加殿試得了一甲第三名,由當時的主考官張順帶領進宮在內閣待職,先從最簡單的端茶倒水跑腿打雜的活兒幹起,而後才有資格接觸卷宗文獻等檔案資料。
李安寧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將可看的卷宗文獻悉數翻閱,對涉及農林牧漁、戶部、吏部的檔案資料默記於心,為了熟悉國家這些根本,她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張順看在眼裡,不動聲色地觀察。李安寧寫了幾篇關乎國之根本的文章呈給張順過目,張順看過之後告誡她:文字過於犀利,恐難容於朝廷。
李安寧道,學生針砭時弊為的是百姓,百姓安居樂業,朝廷自然穩如泰山。比如賦稅,朝廷雖有規定,但是下屬邑縣執行起來往往憑空增加一些,多出來便入了自己府衙或者個人得利,朝廷對此不聞不問,百姓敢怒不敢言。長此以往百姓心中累積的怒氣會藉著某個事件發洩,惠帝三年凌源縣的農民暴動就是一例,官員為免責避重就輕只寫刁民鬧事。在學生看來,根本不是刁民鬧事這麼簡單。凌源縣土地貧瘠,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正常的賦稅尚且難以繳納,還要忍受貪官的變相盤剝,實在沒有活路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揭竿而起。所以賦稅是國運長久之大計,朝廷應予以重視。天下百姓的糧倉彙集起來是大河,國庫是小河,只有大河充盈,小河才能有水,大河干涸,小河也會枯竭。
話音剛落,房間內響起拍掌聲,二人循聲望去:一位束髮免冠,器宇軒昂的男子站在門口,不知何時到來,聽了多久。張順臉色陡變,正欲上前行禮,男子遞了個眼色,便使得張順噤了聲。
此人問李安寧,剛才那番話是你所說?
李安寧看到老師默然無語,神色不似平常,心想眼前之人必有來歷,一時又猜度不出,便道,是下官所言,請大人指教。
大人?張順想道,皇上平生第一次也許是唯一一次被人稱為“大人”。
來人接著問道,如果讓你做這個凌源縣令,你會怎麼辦?
李安寧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上奏朝廷請求減免凌源縣三年賦稅。真是成竹在胸,彷彿他早就想過這個問題,只等著有人來問。
哦?李安寧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讓來人興趣大增,對他上下打量一番,感嘆道,張太傅,我朝多才俊呀!
這番誇讚讓張順心中惶恐,不知如何應答,愣了一會兒才說道,是。
看到老師這番恭維謙卑,李安寧疑惑莫非眼前人真是皇上。雖說著皇宮是自己家,但是深夜出行身邊總會帶著使喚的太監吧,他朝門外看去,沒有一個人影。
減免三年賦稅?三年後你可保證凌源縣百姓生活無憂,賦稅可以正常繳納嗎?
張順以為皇上已經就此罷休,沒想到又接著問。
李安寧道,下官不敢保證!
哦?說這些話的時候皇上已經慢慢走近,隨意地翻翻看看,他站的位置恰在李安寧的正後方,這個時候,如果是有經驗的官員,應該知道要躬身面聖,張順就是這樣做的。但是李安寧沒有受到過這方面的教導。
你不敢保證?為何方才說得如此胸有成竹?
凌源縣土地貧瘠,卻有一條貫穿全縣的凌源湖,水量充沛,湖中野生魚類多達幾十種,十分有利於發展漁業。所以應鼓勵當地百姓捕魚為業,至於土地可由當地有經驗的農民或者專司官員勘察土壤情況,試種其他品種作物,下官曾想到種植牧草。因為牧草生命力強對土壤要求低,如果能夠廣泛種植,那麼就可發展牧業。除此之外,還可鼓勵百姓以物易物,發展貿易。如果這樣做,百姓的日子就一定會好轉。他這番說辭不無道理,卻沒有回答皇上的問題。
張順頭皮發麻,手腳冰涼,恨自己疏於管教,可誰又能想到日理萬機的皇上會夜訪內閣的藏書閣,在他幾十年的任職經歷中,這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皇上若想看什麼書,差人來取就是,哪裡又用得著親自前來,況且身邊也沒有見到貼身伺候的張太英。李安寧正在待職,上朝堂遙遙無期,他以為有的是時間教導這個學生。
皇上卻沒有在意,接著問道,你可曾去過凌源縣?
沒有。縣誌中卻有記載。
皇上輕輕哦了一聲,李安寧接著說道,幾任凌源縣令只知拓荒種糧、圍湖造田甚至填湖造田將漁民趕到陸地上,百姓苦不堪言。
這是何故?
朝廷的政令鼓勵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