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平繡與接針,繡品圖案充滿新鮮、活潑、生動而莊重的感覺,表明中國的刺繡工藝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唐宋時,刺繡在原有的技藝水平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套針、纏針、搶針等平繡針法的運用,大大增強了刺繡的藝術表現力,圖案紋樣逐漸向清新、自由、寫實的方向過渡,逐漸形成完美的藝術風格。
明代刺繡繼承了唐、宋的優良傳統,並有新的創造與發展。百子衣是宮廷繡品,可能是皇后大婚或典禮時的禮服。據《明會典》載:洪武十十六年,定輪班匠,一年一班者,有繡匠一百五十名;三年一班者,有織匠一千四十三名。由此可見,明代宮內有輪班與住坐的繡匠,他們可能是來自各地的刺繡能手,到北京後又吸收了京繡的風格特點,所以宮廷繡品從原料、針法、技巧等方面都有明顯的京繡特色。
百子衣中孩童們的嬉戲內容和所用道具的形式造型,具有濃重的北方民間風情,但圖案中的芭蕉以及童子洗澡等,又以南方景物與習俗為原型,進行藝術加工而成。在針法上,大面積地運用平針、盤繡以及金線、包梗線勾勒輪廓的技法,具有廣繡特點;而運用花線的搶針繡,又具有蘇繡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