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的崛起之地,歡笑著來到北京去找她的鳳陽同鄉時,卻沒有、也無法預料到,死神正向她走來。進宮風二十天,對紫禁城的一切尚未熟悉,就傳來宣宗駕崩的訊息,而且她已被指定為這位鳳陽老鄉的殉葬者。
旨意傳來,這位豆蔻年華、活潑可愛的少女悲痛欲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滿懷悲憤與哀怨,寫下了一首絕命詩,託一個要好的太監送出宮外,於是給世間留下了一曲深宮冤魂的千古絕唱:
修短有數兮,
不足較也;
生而如夢兮,
死則覺也;
失吾親而歸兮,
慚餘之不孝也;
心悽悽而不能已兮,
是則可悼也。
詩中飽含血淚,哭訴了夢一般的短暫人生,未報父母養育之恩卻早歸黃泉的遺恨,以及對命運的哀嘆,對青春的痛惜,躍然紙上。其真摯哀婉的情感令人肝腸寸斷。
這首詩是真的出自宮女郭愛之手,還是後人所偽造,尚需考證。但卻真實地道出了明朝從殉女性那無聲的吶喊和對封建王朝殘酷野蠻制度的痛恨與詛咒。這無疑是封建帝國女性悲慘命運的一個縮影。而歷史就是這樣殘酷無情地重複著一幕幕人間悲劇。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自誕生那天起,就帶著嘆息、流著汗水、淌著血淚。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艱難地一步步離開蠻荒和愚昧,尋找著文明的曙光。這是一種多麼沉重痛苦的腳步?這是一條多麼漫長和遙遠的人間棧道?
歷史正是從這滴血的號子和沉重的腳步探尋中,泛起了文明的光芒。歷史創造了人類,人類改變了歷史。
中國的歷史進入封建社會,以俑代人殉葬的制度與風俗開始盛興起來。近年在陝西臨潼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例項。在已發掘的三個俑坑中,有人俑、馬俑和戰車俑等近萬件,有的還組成了龐大的作戰陣式,其數量之多,氣勢之雄偉,製作之精美,在中國帝王陵墓史上不僅是空前,而且可能也是絕後的了。所以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
漢代俑的尺度雖不如秦始皇陵俑這樣雄偉龐大,但種類卻豐富得多。除人俑之外,尚有各種騎射俑、舞蹈俑、雜技俑和人類各種生產生活用的陶屋、陶樓、井、灶、倉圈,甚至還有豬、牛、羊、狗、雞、鴨等家禽俑。
從(漢書·百官表》中的“東園匠令丞,主作陵內器物”來看,說明當時製作殉葬俑和器物已成為專門行業。唐朝的三彩俑在造型藝術上又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女俑多豐腴圓潤,形象地表現了國富民強的盛唐審美風尚。許多深目高鼻的“胡俑”,再現了中亞、歐洲等外國人的形象。而載運貨物的駱駝俑,則展示了唐代東西交通發達、文化交融的盛況。
俑的珍貴和重要,在於它真實地反映了時代的生活形態和文化風格以及社會風尚和習俗。白居易詩中“雙眉畫作八字低”的描寫,在唐代女俑中得到了證實。南北朝時期的藝術審美觀點和唐代的“豐腴圓潤”相反,出土的女俑大都清癯俊秀。俑的出土,對研究和證實歷史,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義。
自唐以後,又出現了以紙紮焚燒代替俑的方式。神道上則出現了由文武大臣和各種珍獸所組成的石刻儀仗隊,而不再入葬,陵內的木俑也只是象徵意義上的殉葬品。這一點從明十三陵中可以得到證實,而定陵玄宮出土的微型木俑、木馬即是這種制度下的表現形式。
木俑不同於金銀器物,極易變質腐爛,在處理和儲存上就需格外費心。從國外對出土木俑的處理情況看,大多采取冷凍的方法,即把木俑放在零下200℃的氣溫中,將水氣脫去,然後放在玻璃箱中儲存。
這樣的條件,在當時的中國並不具備。儘管到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時代,但面對一堆腐朽黴爛的木俑,白萬玉老人卻失去了攬月捉鱉的氣概,只能老老實實地按二十年代跟斯文·赫定和安特生等西域探險時所學來的土辦法進行技術處理。
他在地宮內升起火爐,把白臘放在平底銅鍋內熔化成液體,然後將木俑一個個放入銅鍋,進行“臘炸”。小木人描著黑眉,染著朱唇,神姿活潑地在蠟鍋中跳動,如同宮廷中的舞蹈,令人心馳神往,拍案叫絕。但這種歡樂之情不久就被痛惜所代替。用蠟浸泡的木俑,拿出銅鍋之後,隨著水氣的蒸發,逐漸收縮變形,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少男少女,瞬間變成了面目奇醜可憎的老翁老嫗。白老的一番熱忱張羅付之東流,不管他多麼痛心疾首也已無濟於事。這座皇陵發掘的悲劇,剛剛拉開帷幕。這些“少男少女”的瞬間變態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