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氏族制度血緣關係的牢固性,其中,有許多是二次遷葬的公共墓地。在半坡墓地的發掘中,曾發現四個男子合葬、兩個女子合葬和母子合葬的墓室。這說明母系氏族公社中,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狀,同時也證明埋葬制度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預示著一直延續至今的夫妻合葬的新時代的到來。
帝王陵墓由於規模宏大,殉葬物品繁多珍貴,必須設定護陵機構,才能防止盜掘和破壞,確保陵墓安全。秦始皇陵已有護陵機構。西漢初年,惠帝把功臣貴戚和各地富豪人家,遷到漢高祖劉邦的長陵,並在陵北設定長陵縣。後來幾代相傳,都依次按陵設定縣邑,因而在長安附近形成了一個個繁華的新興城市。當時以高祖的長陵縣、惠帝的安陵縣、景帝的陽陵縣、昭帝的平陵縣和武帝的茂陵縣最為著名。因而又把這五個陵墓所在的咸陽稱為“五陵原”。這些陵邑中的豪富人家和他們的子弟,鬥雞走馬、為非作歹,“富人則商賈為利,豪傑則遊俠通姦”。唐代詩人杜甫曾以“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的詩句,形容五陵特區的景象。河北遵化的清東陵,除分設陵監以外,還專門修了一座“新城”,作為護陵之用。
而明十三陵在成祖朱棣選陵之初,除具有《葬書》所指“四勢”,即“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有朱雀,後有玄武”,“秀麗朝揖而有情,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外,同時還具有軍事上的重要意義。事實上,十三陵不僅設有大量護陵人員,還駐有大批軍隊,和居庸關成犄角之勢,以對付北方異族的侵襲。這一點從陵園寶城及外羅城堅固高大的城牆和牆上的垛口可以得到證實。
鑑於眾多的護陵人員和龐大的軍隊駐守陵園,明代的帝王將相、群臣謀僚,是斷然不會想到還會有人能掘開陵墓,盜寶取屍的。既然如此,就無需在地下玄宮中設定毒箭、飛刀之類的暗器。即使真有暗器,歷經三百餘年,它的機關也早該變質失靈了。何況能找到引路的小石碑,這些暗道機關也就同樣不難發現。迷信一旦遇到科學的挑戰,勢必為科學所破而束手投誠。
種種傳聞逐漸得到排除,倒是有一點不容忽視。由於帝后的特殊地位和身份,死後為防止屍體腐爛,可能要在棺內灑些防腐劑之類的化學藥品,這些藥品也許有劇毒成分,而屍骨的腐爛也會產生有毒氣體,如果發掘人員一經接觸或吸入肺部,將對生命造成危害。因此,發掘前必須做好防毒準備。
事情已經明瞭,發掘人員不再顧忌種種傳聞和恐怖故事,他們竭盡全力要做的是開宮前的一切準備。30年後,我們在發掘工作隊隊長趙其昌所存的資料中,找到一張發黃的白紙,上面詳細記載了在開啟地宮大門之前所購買的各種物品。從這張“清單”上,不難看出中國第一座皇陵的發掘是在什麼樣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下進行的。
蠟燭10箱 木箱50個
馬燈10只 鐵勺子10個
礦井安全帽60個 木絲100斤
防毒面具10副 白絲線2軸
膠皮手套5副 雙股麻繩2斤
工作服5套 鐵絲4斤
照相暗室1間 二寸木螺絲釘2盒
放大機1臺 油布10尺
福爾馬林2磅 綿紙5刀
衛生酒精10斤 牛皮紙20張
脫脂棉5斤 粉連紙2刀
紗布20尺 大繪圖板1個
衛生球5斤 厚玻璃板3塊
滑石粉2袋 玻璃膠帶15根
水玻璃一磅 油泥5斤
玄宮初露
發掘工地的出土任務已經結束,大部分民工已回原村,只有王啟發、孫獻寶、郝喜聞等幾位骨幹繼續留下,協助發掘隊員工作。
晚上,大家圍坐在木板房的馬燈旁,商量第二天的拆牆計劃和具體步驟,還對地宮內部的結構和情況也做了科學地推理和分析。可是幾位民工仍有些坐立不安,他們仍被神秘的傳聞所困擾。白萬玉看出了他們的心態,提了一瓶老白乾,來到民工房裡,請大家喝酒。今晚他格外興奮,飽經滄桑的臉上泛著紅光。他坐在人群中間,舉杯一飲而盡。王啟發沉不住氣道:“這地下宮殿的大門怎麼個開法?”
“你們幾個人登梯子到金剛牆門的頂部,我叫動哪塊磚,你們就動哪塊磚,取下來按位置順序編號。”白萬玉儼然一副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氣度。
幾個民工咂咂嘴唇,沒有言語,面孔卻露出為難之色。
白萬玉老人看著他們那緊張的神態不由得哈哈大笑:“你們是怕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