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傳來時,全縣一片譁然,許多少女們為躲避冊選竟連夜出嫁。她父親鄭承憲也匆匆把她許給某孝廉為妾,併火速舉行成婚之禮。但在迎娶之時,父女相對,悲慟不已,誰知哭聲被過路的太監聽到,太監們見鄭氏生得十分俊俏,立即稟報主事官,鄭氏終於被帶進宮牆入選,並以如花似玉之身侍奉萬曆。但從她的聰明才智和對《西廂記》的瞭如指掌來看,大概鄭氏並非出自一個貧寒之家。作為一個貧寒之家的女兒,要準確無誤地背誦出《西廂記》的唱詞,幾乎不太可能。
鄭妃唱完,臉頰緋紅,兩眼含滿淚水,果有崔鶯鶯和張生十里長亭訣別之態。萬曆皇帝大為震驚,想不到在自己身邊竟有這樣通達詩文、多情善感的女才子。他激動得上前抓住鄭妃的玉手:“愛妃怎曉得這唱詞?”
“這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誰不曉得?我在家時就讀過這些情愛之詞。”
年輕的萬曆由驚轉喜。多少個歲月的求索掙扎,今日終於找到了一個知音。自此以後,他經常來鄭妃宮中,向這位女人傾訴自己的惆悵和政治抱負。鄭妃憑著機智和聰敏,很快就理解了命運為她所作的安排。可以說,她是在最適當的時機走進了萬曆的生活中的。既然機會已經到來,就應緊緊抓住,發揮最大的能動性,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她看透了萬曆皇帝雖然貴為天子,權傾四海,但實質上既柔且弱,精神空虛孤獨,沒有人給予同情和理解。即使他的親生母親,也常常把他看成一具執行任務的機械,而忽視了他畢竟是一個有血有肉、既能衝動又會傷感思懷的“人”。
基於這種瞭解,此時的鄭妃已透徹地看清了作為一個異性伴侶所能起到的作用,應該怎樣以自己的青春熱情去填補皇帝精神上的寂寞。別的妃嬪對皇帝百依百順,心靈深處卻保持著距離和警惕,惟獨鄭妃是那樣的天真爛熳、無所顧忌。她敢於挑逗和諷刺皇帝,同時又能聆聽皇帝的傾訴,替他排憂解愁。在名分上,她屬於姬妾,但在精神上,她已經不把自己看成姬妾,而萬曆也真正感到了這種精神交流的力量。她不但不像別的妃嬪一樣跟皇帝說話時低首彎腰,一副奴才相,反而公然抱住皇帝,摸他的腦袋……這種“大不敬”的行為,除她之外,是無人敢做的。也正是她表現的不同,萬曆才把她引為知己而備加寵愛。不到三年就把她由淑嬪升為德妃再升為貴妃。
有的《明史》研究者曾認為:多少年後,首輔申時行辭職家居,回憶起在他擔任首輔的八年中,曾經看到萬曆皇帝有過精神煥發、勵精圖治的雄心壯志與行為。尤其是在1585年張居正一案落實後,鄭貴妃生下兒子朱常洵之前的幾個月,皇帝對首輔申時行提出的治國要求,總是全力以赴地大加支援,並熱心參與各種典禮。在形式化的帝國制度中,表面的支援即是實質的參與,它足以策勵群臣百姓勤儉篤實,挽帝國於危難。皇帝的這番作為與他和鄭貴妃邂逅相愛有無關聯,申時行沒有提及,但有一點可清楚地看出,在鄭貴妃的兒子常洵出生後,隨著“國本之爭”的開始,就再也見不到皇帝的這種作為了。
無論是從申時行的回憶還是明代資料中,都可以見到這樣一個特殊的事例。
1584年入冬以後,京都出現乾旱,尤其是到了春夏之交的季節,乾旱越發嚴重,以致河流乾涸、麥禾枯焦。在各個地方官員向天求雨而無結果之後,皇帝決定親自到天壇向“天父”求援,以向普天之下表示他關心民眾苦難的誠意。
按照先朝的規定,萬曆三天前便開始齋戒,並在宮中奉先殿默告祖宗,給上天寫一封十分虔誠的求援信,署上“臣朱翊鈞”,先一日送到南郊壇廟。
5月16日,旭日東昇,光華萬里。萬曆皇帝穿戴整齊,由皇極門開始步行,百官則在大明門列隊以待。
京城百姓多年來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莊嚴而樸素的儀式。皇帝一個人健步走在前邊,後邊跟隨的是首輔申時行和六部大臣等,而文武官員各兩千人則列成單行兩兩相對,浩浩蕩蕩,和皇帝一起向天壇進發。包括皇帝、文武百官和宦官,一律身著藍色布裝,只是領部和下緣以黑布鑲邊,平日的金銀玉帶此時全被牛角帶所代替。
以前“肅靜”、“迴避”的嚴規由於皇帝的聖諭而被取消,人們聚集到街旁,為一睹天顏而感到幸運。相貌端正、臉圓須短、身材略胖的年輕天子,以如此虔誠的姿態邁著穩健的步伐向前走著,使目睹者無不為之動容。
而此時,最激動的恐怕要數皇帝本人。張居正不讓他練書法他感到不快,母親不讓他出遊嬉玩他感到委屈,而宦官馮保的監督與挾持令他憤怒。今天,他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