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3 / 4)

小說:風雪定陵 作者:精靈王

金剛牆再度消失。面對神秘的巨牆,是進、是止,發掘人員陷入了深思——

石隧道的神秘文字

實現機械化出土運輸,出土量較以前幾十倍地增加。在挖開第三道探溝後的一個多月,終於在兩側發現了由大石條壘砌的牆壁痕跡,然後逐漸出現兩道完整的大牆。考古隊及時作出判斷:這是帝后入葬的最後一段甬道,或曰“石隧道”。隧道由“磚砌”變成“石砌”,這是明顯的升級,雖然隧道有些彎曲,但是他們沒有走彎路,地宮就在前面。長期緊張的神經本可以稍稍鬆弛,然而開啟地宮,進入地宮,文物的清理工作將會更復雜更艱鉅,工作隊又須作出各色各樣的設想分析與推斷:如果屍體未腐怎麼辦?器物半朽不朽怎麼修整?有些跡象稍顯即逝又如何及時記錄拍照?……這不僅是對年輕的考古隊的考驗,也是對我國考古水平的考驗,必須在亂麻中理出幾條,每個人必須作具體準備,大會小會、人員、工具、藥劑……白天寶頂上捲揚機、礦車轟叫,入夜來木板房內燭光通宵達旦……

幾個月後,石隧道終於全部顯露出來,它由南北兩道大牆構成,呈東西走向。東端略向南彎曲,距磚隧道雖近,但並不銜接,也不完全相對。大牆除頂部及兩端接近金剛牆部分,使用少量城磚外,其餘為花斑石做成。這些花斑石都經過仔細地研磨和加工,光滑平整,色彩絢麗。整個隧道呈斜坡形,自東向西,由淺入深,隧道兩壁花斑石,亦由一層遞次增多至17層。全長為40米,兩牆中距8米。發掘前全部由黃土填滿,都經過夯打,夯面有極為細薄的石灰一層,夯土在填滿隧道後,即高出牆壁而直達地面。在發掘中,隧道兩側發現了部分木柱殘跡,這可能是棺槨入葬時的臨時裝置。

在開始計劃使用機械化發掘時,曾引起不少人竊竊私議,即使學術界上層人士也有兩種不同的意見。縱觀世界以科學考古為內容的發掘古墓或遺址,都是用鎬鍁、鍬等工具完成。從中國殷墟的發掘、山頂洞頭蓋骨、三角緣神獸鏡的出土,到著名的敘利亞巴爾米拉羅馬屬州遺址、蘇聯阿爾泰山北側的巴澤雷克墓群、巴比倫帝國遺址的偉大發掘,都是靠人力工具完成的。而定陵首次打破這一常規,會不會破壞墓道的遺蹟?這是一種創造還是對文化的摧殘?經過一陣紛紛揚揚的議論,最後還是夏鼐拍板:使用機械,僅僅用於向外運土,毫不損傷遺蹟遺物。工業文明已經崛起,我們當然不能墨守成規。既然人類的今天又創造了工業文明,我們就應大膽而科學地利用。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第三道探溝的出土,在毫不損傷墓道遺蹟的同時,為加速開啟地宮贏得了時間。若干年後,人們才明白起用機械化發掘的一個潛藏在心底的秘密,如同作戰一樣,他們是想把開啟地宮後清理文物這一最為重要環節,搶在一個不冷不熱又比較溼潤的季節完成,這對儲存、保護文物最有利。但是有一點卻是他們沒有料到的,那就是政治形勢的急劇變化;如果地宮不能迅速開啟,一年之後,就容不得他們這些人在此停留片刻了。無論是他們對此多麼留戀甚至痛心疾首,命運註定要將這座地下宮殿交到另一班人的手中。是福是禍,只有憑這後一班人定奪了。

石隧道中也很有收穫。在40米長、20米深的隧道里,趙其昌、白萬玉仔細地察看著巨石的結構和一切可疑的跡象。在離溝底兩米多高的花斑石條上,發現了墨書字跡,擦去上面的塵土,字跡清晰可辨。其內容多是記載月、日、姓名、籍貫、官職以及石質的優劣等。他們詳細地記著上面的一切記載:

四月廿六日管隊金虎下口

廿六日劉精

山東胡西兒

中都司金離西四月廿五日

五軍八營三司二隊王寶下

四月有七日

……

墨書的位置和結構極不工整,頗似順手塗抹而成,有的地方還出現“畫押”字樣。經分析認為,這些墨跡當是石料的驗收人員所書,從墨跡所示官職看,大部分屬於軍職人員。文獻記載:“萬曆十八年正月癸丑,巡視京科道官洪有復等奏言,壽宮做工班軍,人多工少……”可見當時的陵工大都用班軍,隧道石上所留墨書字跡,證明了這一點,文獻與遺蹟吻合。

發現圭字牆

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其研究能力是一方面,最值得珍視的是在調查發掘上的豐富經驗與對工作的責任感。田野調查發掘有一套系統的、嚴密的方法論。只有嚴格地按照科學的方法調查發掘,才能算是真正的考古工作。“考古工作者的水平和成績如何,主要不是看他發掘出什麼東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