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更改。
皇帝與帝國,俱為一體。
但,這樣一個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在始皇稱帝之初甚至之後,卻備受爭議。
反封建
爭議是一批守舊派挑起的。
守舊派的代表人物是丞相王綰(讀如晚)。王綰他們倒不反對嬴政稱帝,卻反對將王國變成帝國。大約在他們看來,名號事小,國體事大。嬴政要管自己叫皇帝,隨他高興好了。但要把王國變成帝國,卻不能不爭。
那麼,什麼是王國?什麼是帝國?帝國和王國又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有兩種王國。一種是戰國式的,一種是西周式的。戰國式的王國(韓、趙、魏、楚、燕、齊、秦),是各自獨立的主權國家。這樣的王國制度,王綰他們也不會要。他們要的,其實是西周的國家制度,即“周制”。
什麼是周制?
一個王國,許多侯國。
侯國跟王國是什麼關係?
王國是侯國的宗主國,侯國是王國的分封國。也就是說,天下名義上是王國的,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在實際上,王國又把天下分封出去,分封給各個侯國,叫“裂土田而瓜分之”。
分封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劃出一片領地,然後在邊境線上挖溝。挖出來的土堆在兩邊,然後在土堆上種樹。這個動作就叫封,也叫封疆、封土、封邦。
那麼,為什麼不叫封國?
因為邦和國不一樣。國是國都,即城市,邦則還要加上週邊農村。有邦有國,所以叫邦國,也叫邦。後來為了避漢高祖的名諱,改邦為國,才有了“國家”一詞。
邦國也有兩種。如果是一個城市加周邊農村,就是“城市國家”。如果是中心城市加其他城市再加周邊農村,就是“領土國家”。人類最早的國家都是城市國家。變成領土國家,就說明他們已經發展壯大,今非昔比。
實際上在西周初年,除周王國外,其他邦國都是城市國家。到春秋時期